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道家论文

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9-21页
    1.1 问题意识第9-16页
    1.2 研究进路第16-21页
第2章 思想渊源:“德”的前道家形态第21-45页
    2.1“德”在殷商时期第21-23页
    2.2 西周“德”观念的基本内涵第23-33页
    2.3“德”义在春秋时期的发展第33-45页
第3章“德”观念新意域的开创:老子的“德”思想第45-102页
    3.1“德”域的拓展:道与万物场景中的“德”第46-63页
        3.1.1 道之“玄德”:道对万物的生养功德第46-52页
        3.1.2 万物潜质之德与隐含的物德论第52-63页
    3.2 由物及人:“德”的心性修持意义第63-84页
        3.2.1 人类之德的根源第63-67页
        3.2.2“德”内蕴的本性之义第67-70页
        3.2.3 从“上德”到“下德”第70-78页
        3.2.4 作为心之修持的“德”第78-84页
    3.3 由治身通往治国:王德的新诉求第84-95页
        3.3.1 心性之德的政治价值第84-87页
        3.3.2 圣人之“玄德”:圣人对百姓的政治功德第87-95页
    3.4 从道之“玄德”到圣人之“玄德”:“德”之综论第95-102页
第4章 个人德性的彰显:庄学的“德”观念第102-180页
    4.1 物德论的明晰化:万物有得于道而为生命之潜质第102-121页
        4.1.1“德”、“得”之关联第103-106页
        4.1.2 物德之本源及“德”、“道”关系论第106-111页
        4.1.3“德”与“性”的区别与联系第111-119页
        4.1.4“物德论”综述第119-121页
    4.2 个人之德的多重意域:从天真之性到游和之心第121-166页
        4.2.1 作为自然本性的天真之德第121-139页
        4.2.2 天真之德在现实生活之流失第139-144页
        4.2.3 化除“物累”而葆持“天德”第144-160页
        4.2.4 作为心灵境界的游和之德第160-166页
    4.3 个人之德的普遍化:人类德性的整体状态及其衰退第166-173页
        4.3.1 群体德性的完满状态第166-169页
        4.3.2 社会退化的动态标志第169-173页
    4.4 帝王之德:作为“圣人之余事”的政治功德第173-176页
    4.5 物德—人德—世德—王德:“德”之总论第176-180页
第5章“内德”及其政治化:《管子》四篇的“德”思想第180-212页
    5.1 物德论的新发展第180-190页
        5.1.1“德”义在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统一第180-186页
        5.1.2 精气语境中物德论的新意涵第186-190页
    5.2“内德”的修炼技术第190-205页
        5.2.1 作为精气和畅状态的内在之德第191-193页
        5.2.2 形德双修的内德论第193-197页
        5.2.3“正心在中”与“内德”的修炼第197-205页
    5.3“内德”的政治功效第205-210页
    5.4 精气化的物德与政治化的内德:“德”之合论第210-212页
第6章“德”的治术化:《黄帝四经》的“德”观念第212-256页
    6.1 宇宙观语境中的“德”第212-227页
        6.1.1 作为自然理则的天地之德第213-221页
        6.1.2 天地之德与物德的联系与区别第221-227页
    6.2 治术中的政功之德第227-239页
        6.2.1“明德”及其自然化第228-233页
        6.2.2“玄德”与“王术”第233-239页
    6.3 制度化的奖赏之德及其自然根据第239-252页
        6.3.1 与“刑”相对的奖赏之“德”第239-242页
        6.3.2“德”、“刑”关系及其自然化第242-247页
        6.3.3 奖赏之德的制度化及其与“自为”的关系第247-252页
    6.4 天德—玄德/明德—刑德:“德”之概论第252-256页
第7章 结语第256-264页
参考文献第264-273页
致谢第273-27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275-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莞东站春运客运方案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下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