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阳秧歌艺术特色及教学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绪论 | 第8-10页 |
| 一、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9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海阳秧歌历史沿革及现状研究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海阳秧歌的产生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海阳秧歌的发展传承 | 第11-13页 |
| 第三节 海阳秧歌的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 第二章 海阳秧歌的艺术特征研究 | 第17-26页 |
| 第一节 舞蹈特征 | 第17-19页 |
| 一、奔放中带有沉稳 | 第17-18页 |
| 二、灵活的表演形式 | 第18页 |
| 三、严谨的程式结构 | 第18页 |
| 四、尚“大”为美 | 第18-19页 |
| 五、对称、均衡之美 | 第19页 |
| 第二节 程式套路 | 第19-21页 |
| 一、拜进 | 第19页 |
| 二、串街 | 第19-20页 |
| 三、拜庙 | 第20页 |
| 四、走大阵 | 第20页 |
| 五、耍小场 | 第20页 |
| 六、跑阵势 | 第20-21页 |
| 七、演场 | 第21页 |
| 八、拜出 | 第21页 |
| 第三节 表演形式 | 第21-22页 |
| 第四节 音乐形式 | 第22-23页 |
| 一、伴奏音乐 | 第22页 |
| 二、演唱音乐 | 第22-23页 |
| 第五节 主要角色 | 第23-26页 |
| 一、大夫 | 第23页 |
| 二、花鼓 | 第23-24页 |
| 三、货郎与翠花 | 第24页 |
| 四、锢漏与王大娘 | 第24-25页 |
| 五、丑婆与傻小子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海阳秧歌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 第26-32页 |
| 第一节 海阳秧歌的动作特点 | 第26-28页 |
| 一、三道弯 | 第26-27页 |
| 二、腰部动律 | 第27-28页 |
| 三、“活泛”的风格 | 第28页 |
| 第二节 海阳秧歌的教学实践 | 第28-30页 |
| 一、身体动作的控制性 | 第28-29页 |
| 二、极致的舞姿呈现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海阳秧歌的舞蹈教学价值 | 第30-32页 |
| 结论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附录 | 第36-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