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由来 | 第10-11页 |
1.2 研究价值 | 第11-13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效能的理论基础 | 第16-23页 |
2.1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实施的背景分析 | 第16-17页 |
2.2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效能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3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效能的内涵 | 第18-23页 |
2.3.1 静态内涵 | 第18-21页 |
2.3.2 动态内涵 | 第21-23页 |
第3章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适用的预期功能 | 第23-26页 |
3.1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适用的直接功能分析 | 第23-24页 |
3.2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适用的间接功能分析 | 第24-26页 |
第4章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适用的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4.1 适用前的审查随意 | 第26-28页 |
4.1.1 “三全”要求难以实现 | 第26-27页 |
4.1.2 审录不完全分离 | 第27-28页 |
4.2 适用中的被限制 | 第28-33页 |
4.2.1 证据的适用流于“形式化” | 第28-30页 |
4.2.2 遏制翻供作用不显著 | 第30-31页 |
4.2.3 对传统笔录证据适用的冲击力微弱 | 第31-33页 |
第5章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适用效能低下的原因 | 第33-37页 |
5.1 录制人员的违规操作导致证据不可采信 | 第33-34页 |
5.2 司法审查力度不足 | 第34页 |
5.3 办案人员对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效能认识过于片面 | 第34-35页 |
5.4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适用的申请主体过于狭窄 | 第35页 |
5.5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与传统的笔录证据存在程序上的重合 | 第35-37页 |
第6章 提升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效能的基本进路 | 第37-42页 |
6.1 从录制规范上确保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的有效性 | 第37页 |
6.2 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的适用写入侦查人员培训手册 | 第37-38页 |
6.3 从立法层面明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证据的法律地位 | 第38-39页 |
6.4 增加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监督和申请使用的主体 | 第39-40页 |
6.5 证明模式的转变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