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身体意象解释理论模型 | 第10-13页 |
1.1.1 社会比较理论 | 第10-11页 |
1.1.2 社会文化观点 | 第11页 |
1.1.3 客体化理论 | 第11-12页 |
1.1.4 符号互动理论 | 第12-13页 |
1.2 身体意象测量工具和方法 | 第13-17页 |
1.2.1 测量工具 | 第13-15页 |
1.2.2 测量方法 | 第15-17页 |
1.3 身体意象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3.1 对外貌社会比较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2 年龄与身体意象的改变 | 第18页 |
1.3.3 身体意象与性 | 第18-20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0页 |
2.2 问题的提出 | 第20页 |
2.3 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3 研究一 | 第22-34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3.2 方法 | 第22-24页 |
3.2.1 被试 | 第22页 |
3.2.2 测量工具及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23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3页 |
3.2.5 EEG数据记录及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23-24页 |
3.3 结果 | 第24-29页 |
3.3.1 自我评定结果 | 第24-25页 |
3.3.2 行为数据结果 | 第25页 |
3.3.3 ERPs数据结果 | 第25-29页 |
3.4 讨论 | 第29-31页 |
3.4.1 P2:外貌社会比较中对刺激特征的觉察阶段 | 第29页 |
3.4.2 N300: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对身体自我产生不同影响的开端 | 第29-30页 |
3.4.3 LPC: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的策略加工阶段 | 第30-31页 |
3.4.4 外貌社会比较中的人称效应 | 第31页 |
3.5 结论 | 第31-34页 |
4 研究二 | 第34-46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 方法 | 第34-37页 |
4.2.1 被试 | 第34页 |
4.2.2 测量工具 | 第34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4.2.4 实验设计 | 第34-35页 |
4.2.5 实验程序 | 第35-36页 |
4.2.6 fMRI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36-37页 |
4.3 结果 | 第37-43页 |
4.3.1 全脑分析结果 | 第37-39页 |
4.3.2 ROI分析 | 第39-43页 |
4.4 讨论 | 第43-45页 |
4.4.1 外貌社会比较大脑激活分布及特征分析 | 第43-44页 |
4.4.2 ROI分析:外貌社会比较过程中参与高级认知活动的脑区同样存在差异 | 第44-45页 |
4.5 结论 | 第45-46页 |
5 总讨论 | 第46-48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在读期间成果与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