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上海中苏友好宣传教育运动研究(1949-1965)

内容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3-27页
    一、选题意义第13-15页
    二、研究回顾第15-23页
    三、方法思路第23-24页
    四、研究资料第24-27页
第一章 异域文化渗透的东方国际都市第27-34页
    第一节 近代上海与欧美文化第27-30页
    第二节 俄罗斯文化因素第30-34页
第二章 宣教运动载体:中苏友好协会第34-52页
    第一节 成立第34-41页
        一、背景第34-39页
        二、宗旨和任务第39-41页
    第二节 机构和职能第41-42页
    第三节 基层组织和会员第42-52页
        一、个人会员制第43-49页
        二、团体会员制第49-52页
第三章 宣教手段和场所第52-150页
    第一节 形式与内容第53-99页
        一、文字宣传第54-71页
        二、口头宣传第71-79页
        三、形象化宣传第79-99页
    第二节 中苏友谊馆第99-131页
        一、电影第103-109页
        二、音乐欣赏会第109-112页
        三、曲艺第112-114页
        四、图片展览第114-117页
        五、幻灯第117-118页
        六、图书阅览第118-120页
        七、大字报第120-121页
        八、书刊销售第121-122页
        九、演讲报告第122-126页
        十、歌咏第126-127页
        十一、知识测验第127-128页
        十二、广播第128-131页
    第三节 “中苏友好月”第131-150页
第四章 宣教运动中的上海社会众生相第150-187页
    第一节 敌乎?友乎?第150-174页
    第二节 “优越”或“落后”?第174-181页
    第三节 “灭自家威风”第181-183页
    第四节 “坐享其成”或“自力更生”?第183-187页
第五章 宣教运动与各群体回应第187-195页
    第一节 工人:“向苏联学习”或“苏联工业不行”?第187-189页
    第二节 农民:“搞好互助组”与“互助没意义”第189-192页
    第三节 学生:“学习苏联青年优秀品质”第192-195页
第六章 宣教运动的变异与终结第195-217页
    第一节 国际形势变化与社会思想异动第195-205页
    第二节 宣教运动的变异第205-214页
        一、“三面红旗”第207-210页
        二、“反对苏修”第210-214页
    第三节 宣教运动的终结第214-217页
结论第217-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37页
    一、档案第222页
    二、年谱、资料汇编第222-223页
    三、日记、回忆录第223-224页
    四、文集第224页
    五、报刊第224-226页
    六、论著第226-231页
    七、论文第231-235页
    八、访谈资料第235-237页
后记第237-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UDA图形处理器对聚类算法的加速实现
下一篇:青年女性外貌社会比较的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