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本文缩略语表 | 第8-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NPP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NPP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区域尺度森林NPP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2.4 森林碳储量及NPP估算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9-30页 |
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0-35页 |
2.2.1 BEPS模型 | 第30-33页 |
2.2.2 LAI反演模型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江西省森林2000-2012年叶面积指数时空特征 | 第36-50页 |
3.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36-38页 |
3.1.1 数据来源 | 第36-37页 |
3.1.2 LAI遥感反演模型 | 第37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2.1 江西省森林LAI时间变化趋势 | 第38-40页 |
3.2.2 江西省不同植被类型LAI | 第40-42页 |
3.2.3 江西省LAI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分析 | 第42-44页 |
3.2.4 2008年初冰雪灾害对江西省森林植被LAI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基于BEPS模型的江西省森林2001-2010年NPP模拟 | 第50-71页 |
4.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50-51页 |
4.1.2 BEPS模型 | 第51页 |
4.1.3 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4.2.1 NPP模拟结果的验证 | 第52-53页 |
4.2.2 江西省森林植被NPP的空间格局 | 第53-55页 |
4.2.3 江西省森林植被NPP的时间变化 | 第55-65页 |
4.3 讨论 | 第65-67页 |
4.3.1 NPP模拟结果与其他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 | 第65页 |
4.3.2 NPP的季节变化 | 第65-66页 |
4.3.3 NPP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第五章 江西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林龄的关系 | 第71-86页 |
5.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71-74页 |
5.1.1 数据来源 | 第71页 |
5.1.2 研究方法 | 第71-7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5.2.1 江西省森林植被特性 | 第74页 |
5.2.2 江西省各植被类型林龄结构 | 第74-75页 |
5.2.3 不同植被类型的NPP | 第75-76页 |
5.2.4 NPP和林龄之间的关系 | 第76-79页 |
5.3 讨论 | 第79-80页 |
5.3.1 叶片周转NPP | 第79页 |
5.3.2 细根周转NPP | 第79-80页 |
5.3.3 NPP和林龄之间的关系 | 第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第六章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及固碳潜力 | 第86-101页 |
6.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86-87页 |
6.1.1 数据来源 | 第86页 |
6.1.2 森林碳储量计算方法 | 第86-87页 |
6.1.3 统计分析 | 第87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6页 |
6.2.1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动态 | 第87-88页 |
6.2.2 各植被类型的碳储量变化趋势 | 第88-92页 |
6.2.3 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碳储量 | 第92页 |
6.2.4 针叶林和阔叶林的碳储量 | 第92页 |
6.2.5 不同乔木林树种(组)的碳储量 | 第92-94页 |
6.2.6 不同林龄组森林的碳储量 | 第94-96页 |
6.3 讨论 | 第96-98页 |
6.3.1 江西省森林的碳汇作用 | 第96页 |
6.3.2 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碳汇能力 | 第96-97页 |
6.3.3 不同植被类型对碳储量的影响 | 第97页 |
6.3.4 林龄对江西省森林碳储量的影响 | 第97页 |
6.3.5 江西省森林固碳潜力 | 第97-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1页 |
第七章 基于GWR模型的森林植被碳密度空间分布 | 第101-110页 |
7.1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第101-104页 |
7.1.1 数据来源 | 第101-102页 |
7.1.2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 第102-103页 |
7.1.3 模型精度评价 | 第103页 |
7.1.4 数据分析 | 第103-104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06页 |
7.2.1 样地碳密度的描述性统计 | 第104页 |
7.2.2 环境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共线性检验 | 第104页 |
7.2.3 森林碳密度的OLS及GWR拟合及空间插值 | 第104-105页 |
7.2.4 OLS法和GWR法模型的精度评价 | 第105-106页 |
7.3 讨论 | 第106-10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总结 | 第110-112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10页 |
8.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8.3 存在的间题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