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选题的依据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3.1 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13-15页 |
1.3.2 CDM项目的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3.3 县南沟流域的研究现况 | 第17页 |
1.3.4 简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1 县南沟流域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17-18页 |
1.4.2 生态适宜性评价下县南沟流域农用地碳汇潜力估算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2.1 研究区区位状况 | 第21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21-22页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县南沟流域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24-44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4-27页 |
3.1.1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 第24-25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 第25-26页 |
3.1.3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6-27页 |
3.2 前期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 第27-32页 |
3.3 评价指标的划分及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2-34页 |
3.3.1 评价指标的划分 | 第32-33页 |
3.3.2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33-34页 |
3.4 评价因子量化及权重确定 | 第34-38页 |
3.4.1 评价因子的量化 | 第34-36页 |
3.4.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36-38页 |
3.5 适宜性评价模型与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 第38-40页 |
3.5.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8页 |
3.5.2 适宜性等级的确定 | 第38-40页 |
3.6 农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40-43页 |
3.7 讨论 | 第43-44页 |
第四章 生态适宜性评价下县南沟流域农用地碳汇潜力评估 | 第44-55页 |
4.1 碳汇量估算方法 | 第44-48页 |
4.1.1 林地碳汇量估算方法 | 第44-45页 |
4.1.2 草地碳汇量估算方法 | 第45-46页 |
4.1.3 耕地碳汇量估算方法 | 第46-47页 |
4.1.4 园地碳汇量估算方法 | 第47-48页 |
4.2 数据与采样 | 第48-49页 |
4.2.1 数据来源 | 第48-49页 |
4.2.2 采样方法 | 第4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4.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汇量的计算 | 第49-52页 |
4.3.2 县南沟流域农用地总碳汇潜力估算 | 第52-53页 |
4.4 农用地碳汇的潜在价值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5.2 建议 | 第55-56页 |
5.3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