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过渡金属掺杂TiO2中氧空位与掺杂的金属/表面修饰的Fe(Ⅲ)助催化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3页
    1.1 引言第15-17页
    1.2 半导体光催化的定义及原理第17-20页
        1.2.1 光催化的定义第17页
        1.2.2 半导体光催化的产生第17-18页
        1.2.3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第18-20页
    1.3 改性TiO_2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20-33页
        1.3.1 金属离子的掺杂第21-25页
        1.3.2 金属离子掺杂改性TiO_2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25-28页
        1.3.3 金属掺杂TiO_2可见光催化小结第28-29页
        1.3.4 非金属元素掺杂第29-32页
        1.3.5 TiO_2的晶面调控第32-33页
    1.4 缺陷型TiO_2第33-36页
        1.4.1 Ti~(3+)自掺杂TiO_2第33-34页
        1.4.2 含有氧空位的缺陷型TiO_2第34-35页
        1.4.3 含有氧空位TiO_2的合成方法第35-36页
    1.5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第36-41页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41-42页
    1.7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第42-43页
第二章 Fe掺杂TiO_2中氧空位和Fe元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第43-67页
    2.1 前言第43-45页
    2.2 实验部分第45-48页
        2.2.1 化学试剂与仪器第45页
        2.2.2 纳米管钛酸的制备第45-46页
        2.2.3 Fe掺杂TiO_2的制备第46页
        2.2.4 催化剂的表征第46页
        2.2.5 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第46-47页
        2.2.6 理论计算方法与模型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65页
        2.3.1 Fe掺杂TiO_2的晶体结构分析第48-50页
        2.3.2 Fe掺杂TiO_2的形貌分析第50-52页
        2.3.3 催化剂的电子顺磁共振(ESR)研究第52-54页
        2.3.4 Fe掺杂样品的光学吸收性能第54-55页
        2.3.5 XPS分析第55-56页
        2.3.6 Fe掺杂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第56-59页
        2.3.7 密度泛函理论及能带结构计算第59-62页
        2.3.8 光催化反应机理第62-65页
    2.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三章 Cr掺杂TiO_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7-87页
    3.1 引言第67-69页
    3.2 实验部分第69-71页
        3.2.1 化学试剂与仪器第69页
        3.2.2 纳米管钛酸的制备第69-70页
        3.2.3 Cr掺杂TiO_2的制备第70页
        3.2.4 催化剂的表征第70-71页
        3.2.5 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第71页
        3.2.6 理论计算方法与模型第7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1-86页
        3.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分析第71-73页
        3.3.2 催化剂的光学性能研究第73-76页
        3.3.3 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组成分析第76-77页
        3.3.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析第77-78页
        3.3.5 催化剂的电子顺磁共振(ESR)研究第78-80页
        3.3.6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第80页
        3.3.7 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评价第80-83页
        3.3.8 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分析第83-84页
        3.3.9 可能的光催化作用机理第84-86页
    3.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四章 Fe(III)嫁接的V_0·-TiO_2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第87-103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实验部分第88-91页
        4.2.1 化学试剂与仪器第88-89页
        4.2.2 纳米管钛酸的制备第89页
        4.2.3 Vo·-TiO_2的制备第89页
        4.2.4 Fe(III)-Vo·-TiO_2的制备第89-90页
        4.2.5 催化剂的表征第90页
        4.2.6 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第90-91页
        4.2.7 理论计算方法与模型第91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1-102页
        4.3.1 催化剂的结构表征第91-92页
        4.3.2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第92-94页
        4.3.3 ESR与XPS分析第94-95页
        4.3.4 催化剂的形貌分析第95-96页
        4.3.5 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第96-98页
        4.3.6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价第98-99页
        4.3.7 理论计算及Fe(III)-V_0·-TiO_2的光催化机理第99-102页
    4.4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第五章 Fe(III)嫁接的Fe、V、Cr掺杂的TiO_2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第103-121页
    5.1 前言第103-104页
    5.2 实验部分第104-107页
        5.2.1 化学试剂与仪器第104页
        5.2.2 纳米管钛酸的制备第104-105页
        5.2.3 Fe、Cr、V掺杂TiO_2的制备第105页
        5.2.4 Fe(III)嫁接的Fe、Cr、V掺杂TiO_2的制备第105-106页
        5.2.5 催化剂的表征第106页
        5.2.6 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评价第106-107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7-118页
        5.3.1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07页
        5.3.2 催化剂的光学性能分析第107-109页
        5.3.3 催化剂的ESR分析第109-112页
            5.3.3.1 0.1wt%Fe(III)-0.5%Fe-NTA(400)的ESR分析第109-110页
            5.3.3.2 0.1wt%Fe(III)-0.1%Cr-NTA(400)的ESR分析第110-111页
            5.3.3.3 0.1wt%Fe(III)-1%V-NTA(500)的ESR分析第111-112页
        5.3.4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析第112-113页
        5.3.5 催化剂的表面组成分析第113-114页
        5.3.6 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评价第114-115页
        5.3.7 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的分析第115-118页
    5.4 本章小结第118-121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121-125页
    6.1 结论第121-122页
    6.2 展望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序ZnO纳米棒阵列的构筑、界面调控及其在 ZnO/Cu2O光伏电池中的应用
下一篇:韶关市武江区农村扶贫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