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贫困与扶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2-31页 |
2.1 贫困理论 | 第22-28页 |
2.1.1 贫困的概念 | 第22-23页 |
2.1.2 贫困标准 | 第23-25页 |
2.1.3 贫困的分类 | 第25-26页 |
2.1.4 贫困的原因 | 第26-28页 |
2.2 扶贫理论 | 第28-31页 |
2.2.1 平衡增长理论 | 第28-29页 |
2.2.2 差异化增长理论 | 第29页 |
2.2.3 增长极理论 | 第29页 |
2.2.4 人力资源投资理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贫困现状及成因 | 第31-41页 |
3.1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贫困现状 | 第31-33页 |
3.1.1 韶关市武江区贫困村概况 | 第31页 |
3.1.2 贫困村生产经营现状 | 第31-32页 |
3.1.3 贫困村收入现状 | 第32-33页 |
3.1.4 贫困村住房现状 | 第33页 |
3.2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贫困成因 | 第33-36页 |
3.2.1 自然环境及基础设施因素造成的贫困 | 第33-34页 |
3.2.2 社会保障及疾病因素造成的贫困 | 第34-35页 |
3.2.3 文化素质及教育因素造成的贫困 | 第35页 |
3.2.4 生产经营风险及生产要素因素造成的贫困 | 第35-36页 |
3.3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贫困实证分析 | 第36-41页 |
3.3.1 指标选取 | 第36-37页 |
3.3.2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3.3.3 数据表明 | 第37-41页 |
第四章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扶贫的具体做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 第41-48页 |
4.1 韶关市武江区扶贫工作的主要做法 | 第41-43页 |
4.1.1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 第41页 |
4.1.2 制定规划,强力推进 | 第41-42页 |
4.1.3 注重创新,产业帮扶 | 第42-43页 |
4.1.4 以抓党建促发展 | 第43页 |
4.1.5 加强扶贫资金监管 | 第43页 |
4.2 韶关市武江区扶贫工作成效 | 第43-45页 |
4.2.1 政府资金投入情况 | 第44-45页 |
4.2.2 农业产业化扶贫情况 | 第45页 |
4.2.3 经营能力提高情况 | 第45页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48页 |
4.3.1 干部思想存在误区 | 第45-46页 |
4.3.2 扶持资金投入不足 | 第46页 |
4.3.3 基础设施及产业落后 | 第46-47页 |
4.3.4 帮扶模式单一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扶贫目标思路及对策 | 第48-53页 |
5.1 韶关市武江区农村扶贫工作目标及思路 | 第48-50页 |
5.1.1 韶关市武江区扶贫工作的目标 | 第48页 |
5.1.2 韶关市武江区扶贫工作的思路 | 第48-50页 |
5.2 韶关市武江区扶贫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 第50-53页 |
5.2.1 坚定扶贫思想落实工作责任 | 第50-51页 |
5.2.2 推动社会参与,落实扶贫资金 | 第51页 |
5.2.3 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扶持优势产业 | 第51-52页 |
5.2.4 落实扶贫措施,创新帮扶模式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件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