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和大学生价值观相关概述 | 第20-27页 |
2.1 网络舆情概述 | 第20-23页 |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0-21页 |
2.1.3 网络舆情的演变 | 第21-23页 |
2.2 大学生价值观概述 | 第23-27页 |
2.2.1 大学生价值观的内涵 | 第23页 |
2.2.2 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 第23-25页 |
2.2.3 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 第27-36页 |
3.1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网络舆情类别 | 第27-30页 |
3.1.1 政治性网络舆情 | 第27-28页 |
3.1.2 经济性网络舆情 | 第28-29页 |
3.1.3 文化性网络舆情 | 第29-30页 |
3.1.4 社会性网络舆情 | 第30页 |
3.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第30-34页 |
3.2.1 网络舆情是信息的“助听器”,丰富大学生价值选择 | 第31-32页 |
3.2.2 网络舆情是监督的“千里眼”,明确大学生价值判断 | 第32-33页 |
3.2.3 网络舆情是道德的“风向标”,端正大学生价值取向 | 第33-34页 |
3.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第34-36页 |
3.3.1 网络舆情是谣言的“放大镜”,致使大学生价值判断失误 | 第34页 |
3.3.2 网络舆情是凝聚力的“离心机”,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 | 第34-35页 |
3.3.3 网络舆情是情绪的“导火索”,引发大学生价值行为失范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 第36-43页 |
4.1 网络原因 | 第36-39页 |
4.1.1 网络舆情主体广泛 | 第36-37页 |
4.1.2 网络舆情客体复杂 | 第37-38页 |
4.1.3 网络舆情载体难控 | 第38-39页 |
4.2 社会原因 | 第39页 |
4.2.1 网络法规建设滞后 | 第39页 |
4.2.2 网络监管技术欠缺 | 第39页 |
4.3 学校的原因 | 第39-40页 |
4.3.1 价值观教育吸引力不足 | 第39-40页 |
4.3.2 校园网络平台搭建滞后 | 第40页 |
4.4 家庭原因 | 第40-41页 |
4.5 大学生自身原因 | 第41-43页 |
4.5.1 自我意识强烈 | 第41-42页 |
4.5.2 认知水平有限 | 第42页 |
4.5.3 理想信念缺失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网络舆情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 第43-52页 |
5.1 构建和谐的网络舆情社会环境 | 第43-45页 |
5.1.1 加强网络舆情法治化管理 | 第43-44页 |
5.1.2 健全网络舆情联动系统 | 第44页 |
5.1.3 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 第44-45页 |
5.2 利用网络舆情优化高校价值观教育 | 第45-48页 |
5.2.1 搭建舆情平台,传递文明价值理念 | 第45-46页 |
5.2.2 定位舆情主题,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 第46-47页 |
5.2.3 把控舆情发展,引领主流价值观 | 第47-48页 |
5.3 营造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家庭氛围 | 第48-50页 |
5.3.1 家长提升网络素养,强化正面示范作用 | 第49页 |
5.3.2 重视网络舆情影响,与子女建立良好沟通 | 第49-50页 |
5.4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化与外化 | 第50-52页 |
5.4.1 提高辨别能力,抵制负面网络舆情 | 第50-51页 |
5.4.2 加强网络自律,自我约束网络言行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