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5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3 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2 煤层气赋存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2.1 沁水盆地南部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2.2 沁水盆地南部3 | 第19-21页 |
2.3 沁水盆地南部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2.4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 第23-26页 |
3 大宁井田煤层气成藏地质背景 | 第26-38页 |
3.1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 第26-31页 |
3.2 构造煤、含煤地层及煤质 | 第31-33页 |
3.2.1 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31页 |
3.2.2 含煤地层 | 第31-33页 |
3.3 水文地质特征对煤层气成藏效应的影响 | 第33-38页 |
4 大宁井田煤层气储层特征 | 第38-68页 |
4.1 大宁井田3 | 第38-42页 |
4.1.1 宏观煤岩特征和煤质 | 第38-40页 |
4.1.2 煤质检测结果 | 第40-42页 |
4.1.3 煤的风氧化带 | 第42页 |
4.2 大宁井田煤储层孔裂隙性特征 | 第42-45页 |
4.2.1 扫描电镜法观测煤的孔隙性 | 第42-44页 |
4.2.2 压汞法研究煤的孔隙性 | 第44-45页 |
4.3 大宁井田煤储层吸附解吸特征及含气饱和度研究 | 第45-49页 |
4.3.1 煤储层的吸附特征 | 第45-47页 |
4.3.2 煤储层的解吸特征 | 第47-48页 |
4.3.3 煤储层的含气饱和度特征 | 第48-49页 |
4.4 大宁井田地应力测试结果及特征研究 | 第49-53页 |
4.4.1 大宁井田地应力测试方法及原理 | 第49页 |
4.4.2 大宁井田地应力测试结果 | 第49-50页 |
4.4.3 大宁井田地应力特征分布 | 第50-53页 |
4.5 大宁井田煤层气含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53-57页 |
4.5.1 大宁井田3 | 第53页 |
4.5.2 大宁井田3 | 第53-57页 |
4.6 大宁井田储层压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57-62页 |
4.6.1 大宁井田储层压力分布规律 | 第58页 |
4.6.2 大宁井田储层压力影响因素 | 第58-62页 |
4.7 大宁井田煤储层渗透性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62-65页 |
4.7.1 大宁井田煤储层渗透率分布规律 | 第63页 |
4.7.2 大宁井田煤储层渗透率影响因素 | 第63-65页 |
4.8 小结 | 第65-68页 |
5 煤层气开发区块划分与综合评价优选 | 第68-82页 |
5.1 煤层气开发区块划分 | 第68-70页 |
5.1.1 煤层气开发区块划分依据 | 第68-69页 |
5.1.2 煤层气开发区块划分结果 | 第69-70页 |
5.2 煤层气资源量及资源丰度 | 第70-71页 |
5.3 煤层气开发区块评价方法 | 第71-79页 |
5.3.1 评价方法体系构建 | 第71页 |
5.3.2 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 | 第71-76页 |
5.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76-77页 |
5.3.4 大宁井田煤层气开发区块分级模糊评价体系 | 第77-79页 |
5.4 煤层气开发区块优选结果 | 第79-81页 |
5.5 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2-86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作者简历 | 第92-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