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与符号列表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2.1 燃煤电厂脱汞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活性炭喷射脱汞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吸附剂表征与固定床汞吸附特性 | 第35-53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固定床汞吸附/脱附实验系统 | 第35-36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35-36页 |
2.2.2 评价指标 | 第36页 |
2.3 吸附剂制备与表征 | 第36-37页 |
2.3.1 制备方法 | 第36-37页 |
2.3.2 表征方法 | 第37页 |
2.4 吸附剂物化特性 | 第37-42页 |
2.4.1 孔隙结构 | 第37-39页 |
2.4.2 表观形貌 | 第39-40页 |
2.4.3 化学组分 | 第40页 |
2.4.4 微晶结构 | 第40-41页 |
2.4.5 化学结构 | 第41-42页 |
2.5 操作参数对汞吸附的影响 | 第42-46页 |
2.5.1 入口Hg~0浓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2 烟气温度的影响 | 第43页 |
2.5.3 吸附剂粒径的影响 | 第43-44页 |
2.5.4 烟气组分的影响 | 第44-46页 |
2.6 吸附剂脱汞性能对比 | 第46-47页 |
2.7 吸附剂汞脱附特性 | 第47-49页 |
2.7.1 纯汞化合物的分解特性 | 第47-48页 |
2.7.2 R-AC与NH4Br-AC的汞脱附特性 | 第48页 |
2.7.3 烟气组分对汞吸附影响的TPD分析 | 第48-4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第三章 汞吸附动力学与吸附平衡特性 | 第53-70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汞吸附过程 | 第53-54页 |
3.3 汞吸附动力学分析 | 第54-61页 |
3.3.1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3.3.2 气相汞在AC表面吸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5-59页 |
3.3.3 气相汞在FA表面吸附的动力学分析 | 第59-61页 |
3.4 汞吸附活化能 | 第61-62页 |
3.5 初始汞吸附速率 | 第62-63页 |
3.6 汞吸附热力学分析 | 第63-64页 |
3.7 汞吸附平衡分析 | 第64-67页 |
3.7.1 吸附平衡方程 | 第64-65页 |
3.7.2 气相汞在R-AC表面吸附的平衡分析 | 第65-66页 |
3.7.3 气相汞在NH_4Br-AC表面吸附的平衡分析 | 第66页 |
3.7.4 气相汞在FA表面吸附的平衡分析 | 第66-6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第四章 模拟烟气喷射脱汞实验系统建立与评价 | 第70-85页 |
4.1 引言 | 第70页 |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70-76页 |
4.2.1 实验系统 | 第70-74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4.2.3 吸附剂制备方法 | 第75页 |
4.2.4 评价指标 | 第75-76页 |
4.3 夹带流反应器喷射脱汞系统评价 | 第76-82页 |
4.3.1 吸附剂喷射量标定 | 第76-77页 |
4.3.2 吸附剂质量平衡测试 | 第77页 |
4.3.3 活性炭颗粒温度变化规律 | 第77-79页 |
4.3.4 入口Hg~0浓度稳定性测试 | 第79-80页 |
4.3.5 单工况汞脱除测试 | 第80-81页 |
4.3.6 汞质量平衡测试 | 第81页 |
4.3.7 汞壁面粘附率测试 | 第81-82页 |
4.3.8 实验结果重复性测试 | 第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模拟烟气吸附剂喷射脱汞机理研究 | 第85-98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操作参数对喷射脱汞的影响 | 第85-92页 |
5.2.1 入口Hg~0浓度的影响 | 第85-86页 |
5.2.2 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86-88页 |
5.2.3 烟气温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5.2.4 吸附剂粒径的影响 | 第89-90页 |
5.2.5 吸附剂喷射量的影响 | 第90-91页 |
5.2.6 化学改性的影响 | 第91-92页 |
5.3 不同吸附剂喷射脱汞性能对比 | 第92-95页 |
5.3.1 R-AC与NH_4Br-AC喷射脱汞性能对比 | 第92-93页 |
5.3.2 NH_4Br-AC与NH_4Cl-AC喷射脱汞性能对比 | 第93-94页 |
5.3.3 NH_4Br-AC与NH_4Br-FA喷射脱汞性能对比 | 第94-95页 |
5.4 喷射脱汞机理分析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8页 |
第六章 燃煤烟气吸附剂喷射脱汞实验研究 | 第98-112页 |
6.1 引言 | 第98页 |
6.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98-102页 |
6.2.1 实验系统 | 第98-101页 |
6.2.2 测试方法 | 第101-102页 |
6.2.3 评价指标 | 第102页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2-110页 |
6.3.1 煤与吸附剂的表征 | 第102-104页 |
6.3.2 初始汞排放特性 | 第104-105页 |
6.3.3 污染物脱除特性 | 第105-108页 |
6.3.4 污染物脱除机理分析 | 第108-11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七章 活性炭喷射脱汞数学模型研究 | 第112-121页 |
7.1 引言 | 第112页 |
7.2 活性炭喷射脱汞数学模型建立 | 第112-115页 |
7.2.1 模型假设 | 第112页 |
7.2.2 模型发展 | 第112-114页 |
7.2.3 模型求解 | 第114-115页 |
7.3 模型验证与评价 | 第115-117页 |
7.3.1 模型参数确定 | 第115页 |
7.3.2 模型预测结果评价 | 第115-117页 |
7.4 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7-119页 |
7.4.1 平衡常数的影响 | 第117页 |
7.4.2 外部膜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7.4.3 活性炭粒径的影响 | 第118-119页 |
7.4.4 活性炭停留时间的影响 | 第11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21-122页 |
8.2 创新之处 | 第122页 |
8.3 工作展望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1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