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一) 家庭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 第10-11页 |
(二) 青春期身心变化易引发性别角色认同焦虑 | 第11-12页 |
(三) 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忧心忡忡 | 第12-13页 |
(四) 家庭教育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一) 青春期 | 第15页 |
(二) 父母教养方式 | 第15-16页 |
(三) 性别角色 | 第16-17页 |
(四) 心理健康 | 第17-18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6页 |
(一)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 | 第18-20页 |
(二) 关于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研究 | 第20-21页 |
(三) 关于青春期心理健康研究 | 第21-23页 |
(四) 关于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 第23-26页 |
五、研究假设 | 第26页 |
六、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一)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8-3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28-32页 |
(一) 社会性别理论 | 第28-29页 |
(二)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9页 |
(三) 认知发展理论 | 第29-30页 |
(四) 符号互动理论 | 第30-31页 |
(五) 身体建构理论 | 第31-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32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32-34页 |
(三) 访谈法 | 第34-37页 |
第三章 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与心理健康状况 | 第37-52页 |
一、样本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 | 第37-39页 |
二、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状况 | 第39-44页 |
(一) 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状况 | 第39页 |
(二) 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 第39-44页 |
三、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状况 | 第44-47页 |
(一) 性别角色认同总体状况 | 第44页 |
(二) 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与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44-47页 |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 | 第47-52页 |
(一) 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 第47页 |
(二) 基本社会人口学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第47-52页 |
第四章 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 第52-77页 |
一、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52-54页 |
(一) 父母教养方式与性别角色认同的相关分析 | 第52页 |
(二) 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三) 性别角色认同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二、青春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 第54-59页 |
(一) 父母教养方式对性别角色认同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二) 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三) 性别角色认同对心理健康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58-59页 |
三、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59-77页 |
(一) 性别角色认同在父亲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 第60-66页 |
(二) 性别角色认同在母亲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关系间的调节效应 | 第66-77页 |
第五章 对青春期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思考与原因分析 | 第77-89页 |
一、青春期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思考 | 第77-83页 |
(一) 青春期性别角色认同弹性增大 | 第77-78页 |
(二) 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隐患 | 第78-81页 |
(三) 青春期社会化过程中城乡差距显著 | 第81-82页 |
(四) 父亲角色是青春期社会化发展的保障 | 第82-83页 |
二、影响青春期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 第83-89页 |
(一) 社会支持政策层面:家庭教育的开展独木难支 | 第83-84页 |
(二) 家庭层面:传统性别角色文化的影响 | 第84-86页 |
(三) 个人层面:青春期身心变化引发矛盾 | 第86-89页 |
第六章 基于家庭教育视野的青春期社会化的路径探讨 | 第89-96页 |
一、社会支持政策层面:健全家庭教育社会支持政策体系 | 第89-92页 |
(一) 推进家庭教育法律政策,强化政府支持职能建设 | 第89-90页 |
(二) 完善学校支持运作机制,促进家校关系和谐发展 | 第90-91页 |
(三) 加强社会教育支持力度,构建家庭教育完整体系 | 第91-92页 |
二、家庭层面:促进父母教育方式科学性的提升 | 第92-94页 |
(一) 转变传统性别观念,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 第92页 |
(二) 正视子女身心变化,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 第92-93页 |
(三) 强化父亲责任意识,鼓励父亲角色回归 | 第93-94页 |
三、个人层面:培养青春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 | 第94-96页 |
(一) 树立正确交往观念,重视两性性别交往 | 第94页 |
(二) 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培养高尚道德品质 | 第94-95页 |
(三) 恰当定位自身角色,不断完善自我发展 | 第95-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附录A:青春期调查问卷 | 第98-105页 |
附录B:访谈提纲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后记 | 第110-11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