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一) 高中教育的重要性 | 第9页 |
(二) 高中教育机会的现状关怀 | 第9-10页 |
(三) 个人的教育经验和学术兴趣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一、教育机会的国内外研究 | 第12-16页 |
(一) 国外关于教育机会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关于教育机会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二、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影响的国内外研究 | 第16-19页 |
(一) 国外关于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二) 国内关于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第21-28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一) 家庭背景 | 第21页 |
(二) 高中生 | 第21-22页 |
(三) 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 | 第22页 |
(四) 普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 | 第22-2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一) 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 第23-24页 |
(二) 文化资本和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24-25页 |
(三) 女性主义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 | 第25-26页 |
三、研究假设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28-3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8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28-29页 |
(三) 统计分析法 | 第29-30页 |
(四) 访谈调查法 | 第30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三、变量操作 | 第31-34页 |
(一) 自变量的操作化处理 | 第32-33页 |
(二) 因变量的操作化处理 | 第33页 |
(三) 控制变量的操作化处理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家庭背景对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分析 | 第34-57页 |
一、家庭职业地位对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34-43页 |
(一) 不同学校高中生的家庭职业地位分布情况 | 第34-38页 |
(二) 家庭职业地位与高中教育机会的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 | 第38-41页 |
(三) 家庭职业地位与高中教育机会的回归分析 | 第41-43页 |
二、家庭收入对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43-48页 |
(一) 不同学校高中生的家庭收入分布情况 | 第43-45页 |
(二) 家庭收入与高中教育机会的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 | 第45-46页 |
(三) 家庭收入与高中教育机会的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三、父母文化程度对高中教育机会的影响 | 第48-53页 |
(一) 不同学校高中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 第48-50页 |
(二) 父母文化程度与高中教育机会的交叉分析与卡方检验 | 第50-52页 |
(三) 父母文化程度与高中教育机会的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四、家庭背景各维度对高中教育机会的共同影响 | 第53-55页 |
五、研究结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家庭背景对高中教育机会影响的逻辑论证 | 第57-66页 |
一、家庭背景与社会阶层:教育机会的传承 | 第57-59页 |
二、家庭背景与教育体制:教育机会的分化 | 第59-60页 |
三、家庭背景与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倾斜 | 第60-61页 |
四、家庭背景与教育投资:教育机会的失衡 | 第61-63页 |
五、家庭背景与社会性别:教育机会的微调 | 第63-66页 |
第七章 促进高中教育机会均等的建议 | 第66-72页 |
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加强底层社会关怀 | 第66-67页 |
二、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 | 第67-68页 |
三、加强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 第68-69页 |
四、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 | 第69-70页 |
五、加强性别平等文化的传播 | 第70-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附录A 高中生调查问卷 | 第74-77页 |
附录B 针对高中生的访谈提纲 | 第77-78页 |
附录C 针对高中生家长的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