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游走在民间的活态非遗:山东省柳子戏民间剧团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8页
    一、选题背景第8-9页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7页
        (一) 关于柳子戏的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 对于戏班的研究第12-13页
        (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第13-16页
        (四) 调查对象的选取第16-17页
    四、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一章 柳子戏的形成背景第18-22页
    一、柳子戏简介第18-19页
    二、柳子戏生成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第19-22页
        (一) 柳子戏的流传区域第19-20页
        (二) 地理环境及文化背景第20-22页
第二章 民间柳子剧团的复兴第22-38页
    一、郓城县柳子戏剧团成立渊源第22-23页
    二、剧团的组织构成第23-30页
        (一) 团长第23-25页
        (二) 剧团成员第25-27页
        (三) 剧团人员间的关系及流动第27-30页
    三、民间柳子剧团技艺的传承第30-38页
        (一) 家族传承第30-31页
        (二) 村落的集体传承第31-33页
        (三) 剧团的传承第33-38页
第三章 民间剧团的演出现状第38-53页
    一、演出的经济运作第38-40页
        (一) 写戏第38-39页
        (二) 戏金第39-40页
    二、演出剧目与场次第40-44页
        (一) 剧目第40-43页
        (二) 演出的场次第43-44页
    三、熟悉的语境与文化空间第44-48页
        (一) 广场式的演出空间第44-46页
        (二) 庙会:民间剧团的用武之地第46-48页
    四、观众——非遗的享受者第48-53页
        (一) 受众群体的构成第48-49页
        (二) 戏迷第49-50页
        (三) 观众的选择第50-53页
第四章 民间剧团对柳子戏传承及发展的启示第53-60页
    一、文化基因的延续——柳子戏传承的文化基础第53-54页
    二、坚守与革新的权衡——雅俗共赏的艺术展演第54-56页
    三、剧团的经营模式及民间艺人的身份认同第56-58页
    四、保护主体——文化部门的重视第58-60页
结论第60-63页
参考文献第63-66页
附录一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6-67页
附录二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牧区生态移民民俗文化变迁研究--以唐古拉藏族移民为例
下一篇:西安回坊婚纱摄影的人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