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情绪与情感论文

基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的老年人最优化决策倾向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1页
    1.1 前言第10页
    1.2 最优化决策研究概述第10-16页
        1.2.1 理论背景和内涵第10-11页
        1.2.2 理论维度第11-12页
        1.2.3 最优化决策风格的测量工具第12-15页
        1.2.4 最优化决策与其它变量的关系第15-16页
    1.3 气质性乐观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1.3.1 气质性乐观的概念第16页
        1.3.2 气质性乐观的测量第16-17页
        1.3.3 气质性乐观与最优化决策关系研究第17-18页
    1.4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与老年人的决策第18-21页
        1.4.1 未来时间知觉与社会情绪选择理论第18页
        1.4.2 老年人的决策与未来时间知觉关系研究第18-21页
第2章 研究设计第21-24页
    2.1 问题提出第21-22页
        2.1.1 研究问题第21-22页
        2.1.2 研究假设第22页
        2.1.3 研究意义第22页
    2.2 研究结构第22-23页
    2.3 研究方法第23-24页
第3章 研究一 最优化决策风格量表的修订与施测第24-33页
    3.1 研究目标第24页
    3.2 研究假设第24页
    3.3 研究方法第24-25页
        3.3.1 被试选取第24-25页
        3.3.2 工具——修订后的《最优化决策量表》第25页
    3.4 研究程序第25-26页
        3.4.1 量表修订第25-26页
        3.4.2 量表预测第26页
        3.4.3 正式施测第26页
    3.5 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第26-32页
        3.5.1 预测结果项目分析第26-27页
        3.5.2 预测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第27-29页
        3.5.3 预测结果信、效度检验第29-30页
        3.5.4 最优化决策倾向的年龄差异分析第30-32页
    3.6 讨论第32-33页
第4章 研究二 老年人与年轻人最优化决策倾向的年龄差异:基于信息板选课任务的比较第33-45页
    4.1 研究目标第33页
    4.2 研究假设第33页
    4.3 研究方法第33-35页
        4.3.1 实验设计第33-34页
        4.3.2 被试选取第34页
        4.3.3 实验材料第34-35页
    4.4 实验过程第35-36页
    4.5 数据处理与结果第36-43页
        4.5.1 不同矩阵条件下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信息搜索差异分析第36-39页
        4.5.2 不同矩阵条件下老年人与年轻人主观指标差异分析第39-42页
        4.5.3 与《最优化决策量表》结果的比较分析第42-43页
    4.6 讨论第43-45页
第5章 研究三 未来时间知觉、乐观对老年人最优化决策倾向的影响研究第45-50页
    5.1 研究目标第45页
    5.2 研究假设第45页
    5.3 研究方法第45-46页
        5.3.1 被试选取第45页
        5.3.2 研究工具第45页
        5.3.3 问卷施测第45-46页
    5.4 数据处理与结果第46-49页
        5.4.1 老年人最优化决策倾向与气质性乐观的相关分析第46页
        5.4.2 老年人最优化决策倾向与气质性乐观的回归分析第46-47页
        5.4.3 老年人最优化决策倾向与未来时间知觉的相关分析第47-48页
        5.4.4 未来时间知觉对老年人最优化决策倾向、气质性乐观的调节效应第48-49页
    5.5 讨论第49-50页
第6章 总讨论与结论第50-54页
    6.1 总讨论第50-52页
        6.1.1 最优化决策风格量表的修订第50页
        6.1.2 老年人与年轻人最优化决策倾向的差异分析第50-51页
        6.1.3 基于信息板选课任务的最优化决策倾向年龄差异研究第51页
        6.1.4 最优化决策倾向与气质性乐观、未来时间知觉的关系分析第51-52页
    6.2 结论第52-53页
    6.3 本研究的局限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第58-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成就动机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奥大学生的跨文化比较
下一篇:学前儿童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