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7页 |
1.1.1 国内电动汽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1.1.2 电动汽车产业化的最大瓶颈 | 第14-16页 |
1.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1.3 论文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第22-29页 |
1.3.1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与运营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1.3.2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研究综述 | 第24-26页 |
1.3.3 电动汽车充换电功率需求预测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1.3.4 电动汽车电池配送调度研究综述 | 第27页 |
1.3.5 电动汽车电池逆向回收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9-31页 |
2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网络布局规划研究 | 第31-51页 |
2.1 充换电站网络布局的基本思路 | 第31-32页 |
2.2 充换电站网络布局的影响因素与原则 | 第32-35页 |
2.2.1 充换电站网络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2.2.2 充换电站网络布局的原则 | 第34-35页 |
2.3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模式的选择 | 第35-36页 |
2.4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建设规模的选择 | 第36-37页 |
2.5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总需求量分析 | 第37-45页 |
2.5.1 影响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需求量的因素 | 第38-39页 |
2.5.2 基于Bass模型的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 | 第39-44页 |
2.5.3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需求量计算 | 第44-45页 |
2.6 电动汽车单个充换电站规模的配置 | 第45-49页 |
2.6.1 充换电站容量计算 | 第45-46页 |
2.6.2 基于排队理论的充换电站容量配置 | 第46-4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决策与评价研究 | 第51-75页 |
3.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原则 | 第51-52页 |
3.1.1 充换电站功能 | 第51-52页 |
3.1.2 充换电站选址原则 | 第52页 |
3.2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问题描述 | 第52-53页 |
3.2.1 根据电动汽车的分布进行选址的问题描述 | 第53页 |
3.2.2 在候选充换电站中进行选址的问题描述 | 第53页 |
3.3 基于空间聚类的后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 | 第53-60页 |
3.3.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的空间聚类算法 | 第54-55页 |
3.3.2 考虑障碍物和交通条件差异的空间聚类算法改进 | 第55-58页 |
3.3.3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空间聚类选址的数据获取 | 第58-59页 |
3.3.4 算例分析 | 第59-60页 |
3.4 基于博弈论的先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 | 第60-65页 |
3.4.1 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3.4.2 模型的求解 | 第62-64页 |
3.4.3 算例分析 | 第64-65页 |
3.5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的多层次模糊评价 | 第65-74页 |
3.5.1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的多层次模糊评价流程 | 第67-68页 |
3.5.2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的专家评判表的建立 | 第68-70页 |
3.5.3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选址的多层次模糊评判 | 第70-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4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运营及发展对策研究 | 第75-97页 |
4.1 电动汽车产业的现行商业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4.1.1 现行商业模式 | 第75页 |
4.1.2 现行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75-77页 |
4.2 充换电站的建设主体分析 | 第77-79页 |
4.2.1 政府主导建设模式 | 第77-78页 |
4.2.2 企业主导建设模式 | 第78-79页 |
4.3 充换电站运营体系研究 | 第79-88页 |
4.3.1 充换电站运营体系构建 | 第79-81页 |
4.3.2 充换电站运营模式分析 | 第81-85页 |
4.3.3 充电服务网络运营模式分析 | 第85-88页 |
4.4 充换电站充电服务价格的制定 | 第88-93页 |
4.4.1 充电服务价格的制定原则 | 第88-89页 |
4.4.2 充电服务价格的制定依据 | 第89页 |
4.4.3 充电服务价格的制定方法 | 第89-90页 |
4.4.4 算例分析 | 第90-93页 |
4.5 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发展的对策 | 第93-95页 |
4.5.1 制定合理的国家产业政策 | 第93-94页 |
4.5.2 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与检测体系 | 第94页 |
4.5.3 建立可持续的技术创新研发体系 | 第94-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5 换电模式下电池配送网络构建与调度算法研究 | 第97-115页 |
5.1 电池配送物流网络的构建 | 第97-100页 |
5.1.1 电池集散中心 | 第97-98页 |
5.1.2 电池配送调度中心 | 第98页 |
5.1.3 电池运输车辆 | 第98-99页 |
5.1.4 固定式充/换电站 | 第99-100页 |
5.1.5 移动式充换电站 | 第100页 |
5.2 电池配送物流网络的运行模式 | 第100-106页 |
5.3 电池配送调度的模型与算法 | 第106-113页 |
5.3.1 电池配送问题描述 | 第106-107页 |
5.3.2 电池配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7-109页 |
5.3.3 电池配送调度的改进遗传算法 | 第109-111页 |
5.3.4 算例分析 | 第111-11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6 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问题研究 | 第115-131页 |
6.1 概述 | 第115-117页 |
6.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环保问题分析 | 第117-119页 |
6.3 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技术 | 第119-121页 |
6.3.1 铅酸电池回收利用技术 | 第119页 |
6.3.2 镍氢电池回收利用技术 | 第119-120页 |
6.3.3 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技术 | 第120-121页 |
6.3.4 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 | 第121页 |
6.4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的标准化问题 | 第121-127页 |
6.4.1 我国蓄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政策法规 | 第122-123页 |
6.4.2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体系框架 | 第123-127页 |
6.5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 | 第127-130页 |
6.5.1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思路 | 第127-128页 |
6.5.2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的构建 | 第128-13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7 论文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31-137页 |
7.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3-134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5页 |
作者简历 | 第145-14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