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二、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21页 |
| (一) 制度路径:宏观结构和中观制度的分析 | 第15-17页 |
| (二) 中国共产党路径:学习型政党和尚贤制度的研究 | 第17-18页 |
| (三) 国家能力路径:基础性能力和有效政府的讨论 | 第18-19页 |
| (四)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9-21页 |
| 三、基本概念 | 第21-26页 |
| (一) 治理体系 | 第21-22页 |
| (二) 韧性 | 第22-24页 |
| (三) 挑战 | 第24-26页 |
|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内容 | 第26-31页 |
| (一) 研究框架 | 第26-29页 |
|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中国式分权:央地关系的政治弹性 | 第31-59页 |
| 一、分权的一般性概念 | 第31-35页 |
| (一) 分权的三维视角 | 第31-33页 |
| (二) 分权的政策实践:“善治”抑或“陷阱” | 第33-35页 |
| 二、中国式分权:基本原则、运行机制和补充机制 | 第35-41页 |
| (一) 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 | 第36-37页 |
| (二) 运行机制:功能性分权 | 第37页 |
| (三) 补充机制:运动式治理 | 第37-40页 |
| (四) 中国式分权的政治效应:激励、绩效与调控 | 第40-41页 |
| 三、中国式分权与冲突的地方化 | 第41-54页 |
| (一) 中国式分权作为政治机会结构 | 第41-42页 |
| (二) 抗争行为认知框架:差序性政治信任 | 第42-45页 |
| (三) 动员组织地方化与议题利益专属化 | 第45-46页 |
| (四) 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抗争政治的态度与策略差异 | 第46-50页 |
| (五) “以法抗争”和“制造争端” | 第50-54页 |
| 四、中国式分权对治理体系韧性的效应 | 第54-58页 |
| (一) 阻止了抗争行为的规模转移 | 第54-55页 |
| (二) 防止了抗争行为的性质嬗变 | 第55-56页 |
| (三) 地方失控的隐患与风险 | 第56-58页 |
| 五、小结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嵌入式治理: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 第59-81页 |
| 一、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现状与挑战 | 第59-61页 |
| (一) 社会结构剧烈变化,涌现出新兴社会群体 | 第59-60页 |
| (二) 社会团体焕发新生,民间组织蓬勃发展 | 第60-61页 |
| 二、嵌入式治理:政社关系与运行机制 | 第61-67页 |
| (一) 嵌入式治理中的国家中心主义 | 第61-64页 |
| (二) 嵌入式治理的运行机制 | 第64-67页 |
| 三、嵌入式治理中的治理弹性与韧性 | 第67-79页 |
| (一) 整合社会组织 | 第67-73页 |
| (二) 吸纳社会精英 | 第73-77页 |
| (三) 提升嵌入式自主能力 | 第77-79页 |
| 四、小结 | 第79-81页 |
| 第四章 学习型政党:机制、效应及表现 | 第81-105页 |
| 一、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机制 | 第81-88页 |
| (一)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 | 第82-86页 |
| (二)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系统 | 第86页 |
| (三) 海内外高校及培训机构 | 第86-88页 |
| 二、学习型政党的活力与韧性 | 第88-92页 |
| (一) 政治精英的培养与能力提升 | 第88-90页 |
| (二) 政治共识的形成与凝聚力增强 | 第90-92页 |
| (三) 政治精英与知识分子的合作 | 第92页 |
| 三、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创新能力 | 第92-103页 |
|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与功能 | 第93-97页 |
| (二)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 | 第97-100页 |
| (三) 民族主义的引导与吸纳 | 第100-103页 |
| 四、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五章 治理的技术:现代技术的吸纳和应用 | 第105-124页 |
| 一、方法技术与工具技术:互联网的机会与挑战 | 第105-112页 |
| (一) 虚拟公共空间,风险集聚与放大 | 第107-109页 |
| (二) 自媒体与多元媒体:政治信息传播的挑战 | 第109-112页 |
| 二、互联网作为治理技术:电子政务与公民参与 | 第112-118页 |
| (一)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结构阶梯 | 第112-115页 |
| (二) 地方政府门户网站的结构特点 | 第115-117页 |
| (三) 政府微博和政府微信公众号的应用 | 第117-118页 |
| 三、治理技术2.0:方法技术的更新 | 第118-122页 |
| (一) 宣传技术的表达2.0:年轻化 | 第119-120页 |
| (二) 宣传技术的载体2.0:灵活化 | 第120-121页 |
| (三) 宣传技术的主体2.0:多元化 | 第121-122页 |
| 四、小结 | 第122-124页 |
| 结语 | 第124-131页 |
| 一、告别“威权主义韧性” | 第124-125页 |
| 二、中国政治制度韧性的启示 | 第125-127页 |
| (一) 立足国情,尊重传统 | 第126页 |
| (二) 保证国家自主性,积极发挥社会力量 | 第126页 |
| (三) 提升执政制度化水平,培育一批领导精英 | 第126-127页 |
| (四) 应当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127页 |
| 三、制度韧性:在变革中生存与发展 | 第127-131页 |
| (一) 中国共产党必须从严治党,不断自我革新 | 第128页 |
| (二) 拓宽社会治理的参与渠道,增强社会活力 | 第128-13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145-146页 |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