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合评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的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 核心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1.4.1 红色文化 | 第16-17页 |
1.4.2 红色文化景观 | 第17页 |
1.4.3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 | 第17-18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设计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19-24页 |
2.1 景区景观缺乏特色,红色文化缺失 | 第19-20页 |
2.1.1 红色文化缺失 | 第19页 |
2.1.2 景观表达缺乏特色 | 第19页 |
2.1.3 景区景观建设同质化 | 第19-20页 |
2.2 忽视景区生态景观建设 | 第20-21页 |
2.3 红色旅游景观开发深度不够 | 第21-22页 |
2.3.1 商业娱乐重于文化体验 | 第21页 |
2.3.2 缺乏市场运作,投资主体单一 | 第21-22页 |
2.4 景区功能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善 | 第22页 |
2.5 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连贯性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红色文化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 | 第24-38页 |
3.1 红色文化 | 第24-26页 |
3.1.1 红色文化资源 | 第24页 |
3.1.2 红色文化的价值 | 第24-26页 |
3.2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特征 | 第26-34页 |
3.2.1 自然资源丰富 | 第26-31页 |
3.2.2 文化底蕴深厚 | 第31-32页 |
3.2.3 田园景观突出 | 第32-34页 |
3.3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功能 | 第34-35页 |
3.3.1 美化环境,生态效益 | 第34页 |
3.3.2 休闲度假,观光旅游 | 第34-35页 |
3.3.3 寓教于乐,教育科普 | 第35页 |
3.3.4 推动经济,促进发展 | 第35页 |
3.4 红色文化与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关系 | 第35-37页 |
3.4.1 红色文化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意义 | 第35-37页 |
3.4.2 红色文化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的限定 | 第37页 |
3.4.3 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基于红色文化的灌区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探讨 | 第38-62页 |
4.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38-39页 |
4.1.1 场所精神 | 第38页 |
4.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8-39页 |
4.1.3 旅游景观学 | 第39页 |
4.1.4 认知心理学 | 第39页 |
4.2 相关案例研究 | 第39-43页 |
4.2.1 红旗渠 | 第39-42页 |
4.2.2 韩墩引黄灌区水利风景区 | 第42-43页 |
4.3 基于红色文化的灌渠型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策略 | 第43-62页 |
4.3.1 以“挖掘保护”为基础进行红色文化资源整合 | 第44-47页 |
4.3.2 以“红色感知”为核心构思红色文化景观设计 | 第47-54页 |
4.3.3 以“生态建设”为前提实施景区自然景观保护 | 第54-58页 |
4.3.4 以“文化体验”为导向扩展景区规划设计内容 | 第58-62页 |
5. 案例实践——韶山银河旅游区两点—轴规划设计 | 第62-110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2-69页 |
5.1.1 设计背景 | 第62页 |
5.1.2 项目简介 | 第62-63页 |
5.1.3 区位分析 | 第63-64页 |
5.1.4 上位规划分析 | 第64-66页 |
5.1.5 现状分析 | 第66-69页 |
5.1.6 游客量预测 | 第69页 |
5.2 设计总则 | 第69-72页 |
5.2.1 设计依据 | 第69-70页 |
5.2.2 设计目标 | 第70页 |
5.2.3 设计原则 | 第70页 |
5.2.4 设计策略 | 第70-72页 |
5.3 总体设计 | 第72-76页 |
5.3.1 总平面 | 第72-73页 |
5.3.2 景观结构 | 第73-74页 |
5.3.3 交通设计 | 第74-75页 |
5.3.4 服务设施布局 | 第75-76页 |
5.4 分区设计 | 第76-99页 |
5.4.1 分区索引 | 第76-77页 |
5.4.2 上段——三湘分流片区景观设计 | 第77-88页 |
5.4.3 中段——绿道设计 | 第88-92页 |
5.4.4 下段——银田片区景观设计 | 第92-99页 |
5.5 绿化设计 | 第99-104页 |
5.5.1 三湘分流片区 | 第100-101页 |
5.5.2 绿道 | 第101-104页 |
5.5.3 银田片区 | 第104页 |
5.6 专项设计 | 第104-108页 |
5.6.1 照明设计 | 第104-105页 |
5.6.2 景观标识设计 | 第105-106页 |
5.6.3 附属设施设计 | 第106-107页 |
5.6.4 构筑物改造意向 | 第107-108页 |
5.7 项目建设与运营 | 第108-109页 |
5.7.1 建设模式 | 第108页 |
5.7.2 运营模式 | 第108-10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1页 |
6.1 结论 | 第110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A:附录目录 | 第115-119页 |
附录B:插表目录 | 第119-120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