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的由来与研究问题 | 第12-13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合评述 | 第13-18页 |
1.2.1 核心概念辨析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8页 |
1.3 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的目标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1.3.3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湖南丘陵地带休闲农庄景观特征解读 | 第21-33页 |
2.1 湖南丘陵地带休闲农庄景观概述 | 第21-25页 |
2.1.1 田地景观 | 第22-23页 |
2.1.2 林地景观 | 第23页 |
2.1.3 渔业景观 | 第23-24页 |
2.1.4 种植园景观 | 第24页 |
2.1.5 庭院景观 | 第24-25页 |
2.2 湖南丘陵地带休闲农庄景观资源探析 | 第25-31页 |
2.2.1 湖南丘陵地带自然资源特征 | 第25-29页 |
2.2.2 湖南丘陵地带社会文化资源特征 | 第29-30页 |
2.2.3 湖南丘陵地带休闲农庄地域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2.3 湖南丘陵地带休闲农庄景观特征不明显的问题及原因 | 第31-32页 |
2.3.1 规划设计理念不清晰 | 第32页 |
2.3.2 景观地域性特征不明显 | 第32页 |
2.3.3 景观文化特征不明显 | 第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3. 湖南丘陵地带休闲农庄景观规划分析 | 第33-48页 |
3.1 规划的理论依据 | 第33-36页 |
3.1.1 景观设计学理论 | 第33-34页 |
3.1.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4-35页 |
3.1.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35-36页 |
3.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6页 |
3.2 规划的基本原则 | 第36-38页 |
3.2.1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6-37页 |
3.2.2 生态原则 | 第37页 |
3.2.3 经济原则 | 第37-38页 |
3.2.4 美学原则 | 第38页 |
3.3 规划设计内容 | 第38-43页 |
3.3.1 现状分析 | 第38-39页 |
3.3.2 布局规划 | 第39-40页 |
3.3.3 交通规划 | 第40页 |
3.3.4 竖向规划 | 第40-41页 |
3.3.5 市政设施规划 | 第41-43页 |
3.3.6 管线规划 | 第43页 |
3.4 规划案例分析 | 第43-48页 |
3.4.1 长沙“茶博园” | 第43-45页 |
3.4.2 长沙“百果园” | 第45-46页 |
3.4.3 攸县“地杰山庄” | 第46-48页 |
4 湖南岳阳凯佳休闲农庄景观规划设计 | 第48-79页 |
4.1 岳阳凯佳休闲农庄基本概况 | 第48-52页 |
4.1.1 区位概况 | 第48-49页 |
4.1.2 性质与规模 | 第49-50页 |
4.1.3 规划定位与分析 | 第50-51页 |
4.1.4 SWOT分析 | 第51-52页 |
4.2 岳阳凯佳休闲农庄总体规划 | 第52-71页 |
4.2.1 项目现状分析 | 第52-55页 |
4.2.2 规划依据 | 第55-56页 |
4.2.3 规划指导思想 | 第56页 |
4.2.4 规划定位 | 第56-57页 |
4.2.5 布局规划 | 第57-61页 |
4.2.6 交通规划 | 第61-62页 |
4.2.7 竖向规划 | 第62-65页 |
4.2.8 市政设施规划 | 第65-68页 |
4.2.9 管线规划 | 第68-71页 |
4.3 岳阳凯佳休闲农庄细部设计 | 第71-78页 |
4.3.1 农庄入口设计 | 第71-72页 |
4.3.2 凯佳酒店景观区 | 第72页 |
4.3.3 红莲池 | 第72-73页 |
4.3.4 湿地景观 | 第73-74页 |
4.3.5 林泉高致 | 第74页 |
4.3.6 飞瀑流泉 | 第74-75页 |
4.3.7 临猗轩 | 第75-76页 |
4.3.8 花田景观 | 第76页 |
4.3.9 水月湾度假别墅 | 第76-77页 |
4.3.10 酒吧休闲屋 | 第77-78页 |
4.3.11 林间树屋 | 第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5 总结与讨论 | 第79-81页 |
5.1 总结 | 第79页 |
5.2 讨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录一 插图、表目录 | 第86-88页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