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六安市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课题背景第17-18页
        1.1.1 现实背景—历史街区消失现象加快第17页
        1.1.2 政策背景—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第17-18页
        1.1.3 地域背景—明清老街亟需有效的保护更新第18页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第18-19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9-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1.3.2 研究意义第20页
    1.4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第20-24页
        1.4.1 研究内容框架第20-22页
        1.4.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4-33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24-25页
        2.1.1 历史街区相关概念第24-25页
        2.1.2 保护与更新概念的辨析第25页
    2.2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综述第25-28页
        2.2.1 国际相关宪章法规分析研究第25-27页
        2.2.2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第27-28页
    2.3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综述第28-31页
        2.3.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历程第28-30页
        2.3.2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第30-31页
    2.4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实践启示及研究思路构建第31-33页
第三章 毛坦厂镇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以及明清老街价值地位分析第33-41页
    3.1 毛坦厂镇概况第33-34页
        3.1.1 区位环境第33页
        3.1.2 历史沿革第33-34页
    3.2 毛坦厂镇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价值体系构成第34-38页
        3.2.1 物质要素第34-36页
        3.2.2 非物质要素第36-38页
    3.3 相关规划分析第38-39页
    3.4 相关法律法规分析第39-40页
    3.5 明清老街在毛坦厂镇的价值地位及影响第40-41页
第四章 明清老街现状价值特色凝练及问题分析第41-62页
    4.1 明清老街现状分析第41-59页
        4.1.1 空间格局分析第41-46页
        4.1.2 街道界面分析第46-51页
        4.1.3 现状建筑分析第51-54页
        4.1.4 功能业态分析第54-55页
        4.1.5 人口构成分析第55-56页
        4.1.6 重要历史遗存现状第56-58页
        4.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第58-59页
    4.2 明清老街的价值特色凝练第59-60页
        4.2.1 科学使用价值—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巷及院落空间第59页
        4.2.2 历史文化价值—重点文物及文化集中体现第59页
        4.2.3 旅游发展价值—拥有较多的待开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第59-60页
    4.3 现状保护与发展的主要问题第60-61页
        4.3.1 外来人口居多街区经济萧条第60页
        4.3.2 内部交通复杂对外联系不足第60页
        4.3.3 公服配给不足缺乏节点设施第60页
        4.3.4 保护方式失衡风貌保护欠佳第60-61页
        4.3.5 非物质文化衰弱保护形式单一第61页
    4.4 问题根源分析第61-62页
        4.4.1 保护权责不明产权主体混乱第61页
        4.4.2 规划管理欠缺公众参与不足第61-62页
第五章 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第62-77页
    5.1 保护与更新原则第62-63页
        5.1.1 原真性原则第62页
        5.1.2 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的原则第62页
        5.1.3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原则第62页
        5.1.4 公众参与的原则第62-63页
    5.2 保护与更新的规划策略第63-73页
        5.2.1 完善规划体系增加控规约束第63页
        5.2.2 调整镇区用地打造文化中心第63-65页
        5.2.3 健全慢行交通提升镇区品质第65-66页
        5.2.4 增加公服节点活跃街区空间第66-68页
        5.2.5 点线面式保护保护街区风貌第68-72页
        5.2.6 培育文化触媒丰富街区业态第72-73页
    5.3 规划管理保障策略第73-76页
        5.3.1 转变政府主导强化公众参与第73-74页
        5.3.2 明确保护主体多元产权共存第74-75页
        5.3.3 注重专业培养加大保护宣传第75-76页
    5.4 法律法规完善策略第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研究结论第77-78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附录1第81-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栽培方式和灌溉定额对旱区压砂瓜生理性状、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高铁新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郑万高铁新城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