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7-18页 |
1.1.1 现实背景—历史街区消失现象加快 | 第17页 |
1.1.2 政策背景—政策法律支持力度不断加强 | 第17-18页 |
1.1.3 地域背景—明清老街亟需有效的保护更新 | 第18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框架、方法 | 第20-24页 |
1.4.1 研究内容框架 | 第20-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33页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4-25页 |
2.1.1 历史街区相关概念 | 第24-25页 |
2.1.2 保护与更新概念的辨析 | 第25页 |
2.2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 第25-28页 |
2.2.1 国际相关宪章法规分析研究 | 第25-27页 |
2.2.2 国外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 | 第27-28页 |
2.3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2.3.1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历程 | 第28-30页 |
2.3.2 国内历史街区理论实践研究 | 第30-31页 |
2.4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理论实践启示及研究思路构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毛坦厂镇核心价值体系构成以及明清老街价值地位分析 | 第33-41页 |
3.1 毛坦厂镇概况 | 第33-34页 |
3.1.1 区位环境 | 第33页 |
3.1.2 历史沿革 | 第33-34页 |
3.2 毛坦厂镇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价值体系构成 | 第34-38页 |
3.2.1 物质要素 | 第34-36页 |
3.2.2 非物质要素 | 第36-38页 |
3.3 相关规划分析 | 第38-39页 |
3.4 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 第39-40页 |
3.5 明清老街在毛坦厂镇的价值地位及影响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明清老街现状价值特色凝练及问题分析 | 第41-62页 |
4.1 明清老街现状分析 | 第41-59页 |
4.1.1 空间格局分析 | 第41-46页 |
4.1.2 街道界面分析 | 第46-51页 |
4.1.3 现状建筑分析 | 第51-54页 |
4.1.4 功能业态分析 | 第54-55页 |
4.1.5 人口构成分析 | 第55-56页 |
4.1.6 重要历史遗存现状 | 第56-58页 |
4.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 第58-59页 |
4.2 明清老街的价值特色凝练 | 第59-60页 |
4.2.1 科学使用价值—保存完整的历史街巷及院落空间 | 第59页 |
4.2.2 历史文化价值—重点文物及文化集中体现 | 第59页 |
4.2.3 旅游发展价值—拥有较多的待开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 | 第59-60页 |
4.3 现状保护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60-61页 |
4.3.1 外来人口居多街区经济萧条 | 第60页 |
4.3.2 内部交通复杂对外联系不足 | 第60页 |
4.3.3 公服配给不足缺乏节点设施 | 第60页 |
4.3.4 保护方式失衡风貌保护欠佳 | 第60-61页 |
4.3.5 非物质文化衰弱保护形式单一 | 第61页 |
4.4 问题根源分析 | 第61-62页 |
4.4.1 保护权责不明产权主体混乱 | 第61页 |
4.4.2 规划管理欠缺公众参与不足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毛坦厂镇明清老街保护与更新规划策略 | 第62-77页 |
5.1 保护与更新原则 | 第62-63页 |
5.1.1 原真性原则 | 第62页 |
5.1.2 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的原则 | 第62页 |
5.1.3 小规模渐进式更新的原则 | 第62页 |
5.1.4 公众参与的原则 | 第62-63页 |
5.2 保护与更新的规划策略 | 第63-73页 |
5.2.1 完善规划体系增加控规约束 | 第63页 |
5.2.2 调整镇区用地打造文化中心 | 第63-65页 |
5.2.3 健全慢行交通提升镇区品质 | 第65-66页 |
5.2.4 增加公服节点活跃街区空间 | 第66-68页 |
5.2.5 点线面式保护保护街区风貌 | 第68-72页 |
5.2.6 培育文化触媒丰富街区业态 | 第72-73页 |
5.3 规划管理保障策略 | 第73-76页 |
5.3.1 转变政府主导强化公众参与 | 第73-74页 |
5.3.2 明确保护主体多元产权共存 | 第74-75页 |
5.3.3 注重专业培养加大保护宣传 | 第75-76页 |
5.4 法律法规完善策略 | 第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附录1 | 第81-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