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潮流界影响动力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潮流界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2 长江潮流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潮流界研究历史以及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长江潮流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工作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长江下游二维潮流数值模型 | 第15-32页 |
2.1 CJK3D-WEM数学模型简介 | 第15页 |
2.2 模型基本原理 | 第15-18页 |
2.2.1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5-16页 |
2.2.2 二维浅水控制方程组 | 第16-17页 |
2.2.3 有限体积法 | 第17-18页 |
2.2.4 非结构网格 | 第18页 |
2.3 边界处理 | 第18-19页 |
2.3.1 开边界处理 | 第19页 |
2.3.2 干湿边界处理 | 第19页 |
2.4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32页 |
2.4.1 模型范围以及计算参数 | 第20-21页 |
2.4.2 地形及水文资料 | 第21页 |
2.4.3 模型验证 | 第21-32页 |
第三章 长江下游水流基本特性分析 | 第32-43页 |
3.1 基本特点 | 第33页 |
3.2 潮位 | 第33-36页 |
3.3 潮差 | 第36-37页 |
3.4 涨落潮历时 | 第37-38页 |
3.5 涨落潮量变化 | 第38-39页 |
3.6 分潮变化(调和分析) | 第39-42页 |
3.7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径潮流变化对潮流界位置的作用关系 | 第43-53页 |
4.1 径潮流主要特点 | 第43-45页 |
4.1.1 长江下游径流变化特点 | 第43-44页 |
4.1.2 长江口潮汐特点 | 第44-45页 |
4.2 潮流界的判断依据 | 第45-46页 |
4.3 径流对潮流界的影响 | 第46-49页 |
4.3.1 大潮时径流对潮流界的作用机制 | 第47页 |
4.3.2 中潮时径流对潮流界的作用机制 | 第47-48页 |
4.3.3 小潮时径流对潮流界的作用机制 | 第48页 |
4.3.4 不同潮型下径流作用的差别 | 第48-49页 |
4.4 潮汐对潮流界的影响 | 第49-51页 |
4.4.1 洪水期时潮汐对潮流界的作用机制 | 第49-50页 |
4.4.2 枯水期时潮汐对潮流界的作用机制 | 第50页 |
4.4.3 中水期时潮汐对潮流界作用机制 | 第50-51页 |
4.4.4 不同径流条件下潮汐作用的差别 | 第51页 |
4.5 径潮流组合条件与潮流界的关系 | 第51-52页 |
4.5.1 潮流界变动范围 | 第51-52页 |
4.5.2 潮流界变化拟合 | 第52页 |
4.6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地形对潮流界的影响 | 第53-62页 |
5.1 径流、潮流动力的确定方法 | 第53页 |
5.1.1 潮流动力量化 | 第53页 |
5.1.2 径流动力量化 | 第53页 |
5.2 不同条件下的径、潮流动力分配 | 第53-59页 |
5.2.1 研究区域 | 第53-55页 |
5.2.2 潮差对径潮流动力分配的影响 | 第55-57页 |
5.2.3 径流对径潮流动力分配的影响 | 第57-59页 |
5.3 径潮动力分配与潮流界的关系 | 第59-60页 |
5.3.1 径潮比与潮流界 | 第59页 |
5.3.2 径流、潮差变化对径潮比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页 |
发表论文 | 第66页 |
参与课题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