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5页 |
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述 | 第15-26页 |
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2.1.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念 | 第16-17页 |
2.1.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分类和特点 | 第18-20页 |
2.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分类 | 第18-19页 |
2.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特点 | 第19-20页 |
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20-26页 |
2.3.1 通过能力的计算原则 | 第20-21页 |
2.3.2 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 第21-26页 |
3 多级别列车的共线运行 | 第26-34页 |
3.1 列车共线运行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 第26-28页 |
3.1.1 对缓冲时间的影响 | 第26-27页 |
3.1.2 对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 多级别列车的组合模式 | 第28-34页 |
4 缓冲时间和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 | 第34-52页 |
4.1 缓冲时间的计算 | 第34-43页 |
4.1.1 后续列车不可越行情况 | 第35-39页 |
4.1.2 后续列车可以越行情况 | 第39-43页 |
4.2 缓冲时间的合理取值 | 第43-45页 |
4.3 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 | 第45-49页 |
4.3.1 不同情况下的最小列车间隔时间 | 第45-48页 |
4.3.2 举例计算 | 第48-49页 |
4.4 多级别列车共线运行模式下最小列车间隔时间的计算 | 第49-52页 |
4.4.1 多级别列车组合模式的最小列车时间间隔计算 | 第49-51页 |
4.4.2 举例计算 | 第51-52页 |
5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52-57页 |
5.1 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52-55页 |
5.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 | 第55-57页 |
6 实例计算 | 第57-68页 |
6.1 京沪高速铁路相关数据 | 第57-58页 |
6.2 实例计算 | 第58-66页 |
6.2.1 济南西站—南京南站 | 第58-62页 |
6.2.2 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 | 第62-66页 |
6.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