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制度与管理论文

人民胜利渠灌区多水源循环转化与优化配置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7-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3页
        1.2.1 灌区多水源循环转化关系研究第17-20页
        1.2.2 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研究第20-23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23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23-2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灌区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研究第26-57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6-27页
    2.2 灌区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理论第27-30页
        2.2.1 灌区系统第27-28页
        2.2.2 灌区系统水循环转化机制第28-30页
    2.3 灌区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模型第30-41页
        2.3.1 取水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模型第30-31页
        2.3.2 输水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模型第31-33页
        2.3.3 配水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模型第33-39页
        2.3.4 排水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模型第39-40页
        2.3.5 灌区系统多水源循环转化模型第40-41页
    2.4 模型应用第41-56页
        2.4.1 计算分区与时段第41-44页
        2.4.2 基础数据与主要参数第44-50页
        2.4.3 模型验证第50-52页
        2.4.4 灌区多水源循环转化特征分析第52-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三章 灌区需水预测与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第57-82页
    3.1 灌区需水预测第57-68页
        3.1.1 农业需水第57-63页
        3.1.2 生活需水第63-64页
        3.1.3 城镇工业需水第64-65页
        3.1.4 生态环境需水第65-66页
        3.1.5 灌区总需水第66-68页
    3.2 气候变化对灌区需水的影响第68-77页
        3.2.1 影响机制分析第68-69页
        3.2.2 影响评估方法第69-71页
        3.2.3 气候变化情景预估第71-73页
        3.2.4 评估结果分析第73-77页
    3.3 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第77-81页
        3.3.1 外来水量第77-78页
        3.3.2 地下水可开采量第78-79页
        3.3.3 再生水量第79-81页
        3.3.4 灌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第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四章 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第82-112页
    4.1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与原则第82-83页
    4.2 灌区水资源系统概化第83-84页
    4.3 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模型第84-98页
        4.3.1 大系统分解—协调理论第84页
        4.3.2 配置模型的建立第84-89页
        4.3.3 配置模型参数的确定第89-94页
        4.3.4 配置模型的求解第94-98页
    4.4 灌区多水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第98-110页
        4.4.1 不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第98-104页
        4.4.2 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第104-110页
        4.4.3 结果讨论第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5页
    5.1 主要成果和结论第112-113页
    5.2 主要创新点第113页
    5.3 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6页
致谢第126-127页
作者简历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考虑停站时间随机性的BRT优先协调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级别列车共线运行模式下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