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1 溶解性有机质 | 第14-16页 |
1.1.1 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 | 第14页 |
1.1.2 溶解性有机质的组成 | 第14-15页 |
1.1.3 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分离 | 第15-16页 |
1.2 藻类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第16-18页 |
1.2.1 藻类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吸收 | 第16-17页 |
1.2.2 藻类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2.3 藻类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 第18页 |
1.3 DOM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18-24页 |
1.3.1 水中重金属的形态及其迁移转化 | 第18-20页 |
1.3.2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预测模型 | 第20-21页 |
1.3.3 DOM对重金属生物有效性评价的影响 | 第21-22页 |
1.3.4 DOM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第24-27页 |
1.4.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25页 |
1.4.3 创新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8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7-3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1.3 蛋白核小球藻的培养 | 第28-29页 |
2.1.4 蛋白核小球藻吸附Cu~(2+)的实验设计 | 第29-34页 |
2.2 太湖水样采集与野外测试 | 第34-37页 |
2.2.1 采样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2.2.2 湖水DOM样品的提取分离 | 第35-37页 |
2.3 三元体系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2.3.1 DOM存在下小球藻对Cu~(2+)耐受性的实验 | 第37页 |
2.3.2 DOM存在下Cu~(2+)在蛋白核小球藻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状况 | 第38-42页 |
3.1 太湖流域概况 | 第38页 |
3.2 太湖流域监测指标分析 | 第38-40页 |
3.3 太湖中不同分子量DOM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蛋白核小球藻对Cu~(2+)的吸附实验 | 第42-50页 |
4.1 蛋白核小球藻对Cu~(2+)的吸附动力学 | 第42-45页 |
4.1.1 动力学模型 | 第42-43页 |
4.1.2 小球藻对Cu~(2+)的吸附动力学 | 第43-45页 |
4.2 温度对小球藻吸附Cu~(2+)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pH对小球藻吸附Cu~(2+)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 小球藻对Cu~(2+)的吸附等温线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DOM对Cu~(2+)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50-62页 |
5.1 DOM存在下小球藻对Cu~(2+)耐受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5.2 DOM存在下Cu~(2+)在小球藻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52-59页 |
5.2.1 F1存在下小球藻对Cu~(2+)的影响 | 第52-54页 |
5.2.2 F2存在下小球藻对Cu~(2+)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3 F3存在下小球藻对Cu~(2+)的影响 | 第56-57页 |
5.2.4 不同分子量DOM对小球藻富集Cu~(2+)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57-59页 |
5.3 DOM对Cu~(2+)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1 作者简历 | 第70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0页 |
4 发明专利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