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0页 |
1.1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概述 | 第15-18页 |
1.1.1 发展和应用 | 第15-17页 |
1.1.2 分类及作用机制 | 第17页 |
1.1.3 危害及环境行为 | 第17-18页 |
1.2 拟除虫菊酯的毒理学研究 | 第18-21页 |
1.2.1 拟除虫菊酯的毒性效应 | 第19页 |
1.2.2 拟除虫菊酯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19-20页 |
1.2.3 拟除虫菊酯对生物体的氧化代谢干扰效应 | 第20-21页 |
1.3 斑马鱼的毒理学研究应用 | 第21-24页 |
1.3.1 斑马鱼生物学特征及优势 | 第21-22页 |
1.3.2 斑马鱼在毒理学的研究应用 | 第22-24页 |
1.4 研究物质及其研究概况 | 第24-27页 |
1.4.1 功夫菊酯 | 第24-25页 |
1.4.2 氰戊菊酯 | 第25-26页 |
1.4.3 氯菊酯 | 第26-27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7-30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5.2 研究技术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8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0-31页 |
2.1.1 实验药品与材料 | 第30-31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2.2 胚胎及成鱼暴露实验 | 第31-32页 |
2.2.1 胚胎暴露 | 第31-32页 |
2.2.2 成鱼暴露 | 第32页 |
2.3 成鱼解剖实验 | 第32-33页 |
2.3.1 前期准备 | 第32页 |
2.3.2 实验步骤 | 第32-33页 |
2.4 总RNA提取 | 第33页 |
2.4.1 前期准备 | 第33页 |
2.4.2 实验步骤 | 第33页 |
2.5 cDNA合成实验 | 第33-34页 |
2.5.1 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2.5.2 实验步骤 | 第34页 |
2.6 qRT-PCR实验 | 第34-35页 |
2.6.1 基本原理 | 第34页 |
2.6.2 实验步骤 | 第34-35页 |
2.7 分析化学 | 第35-37页 |
2.7.1 前期准备 | 第35页 |
2.7.2 实验步骤 | 第35-37页 |
2.7.3 分析结果 | 第37页 |
2.8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拟除虫菊酯对斑马鱼胚胎的发育毒性及内分泌干扰效应 | 第38-54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3.2.1 发育毒性 | 第39-42页 |
3.2.2 性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2-45页 |
3.2.3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4 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盐皮质激素受体(MR)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6-48页 |
3.2.5 相关氧化代谢相关核受体基因的影响 | 第48-52页 |
3.3 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拟除虫菊酯对斑马鱼HPT轴系、HPA轴系及氧化相关基因的扰动效应 | 第54-71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9页 |
4.2.1 成鱼毒性 | 第55-56页 |
4.2.2 HPT轴系扰动效应 | 第56-60页 |
4.2.3 HPA轴系扰动效应 | 第60-65页 |
4.2.4 相关氧化代谢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5-69页 |
4.3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6页 |
1 作者简历 | 第95页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6页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