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 二、相关文献及研究情况综述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海阳乡村教育概述 | 第15-45页 |
| (一) 曙光依稀——明、清、民初时期海阳的乡村教育 | 第16-22页 |
| (二) 蹒跚行步——民国时期海阳的乡村教育 | 第22-27页 |
| (三) 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之后海阳的乡村教育(1949-1966) | 第27-33页 |
| (四) 山重水复——文革十年海阳的乡村教育 | 第33-36页 |
| (五) 柳暗花明——改革开放以来 | 第36-45页 |
| 第二章 零碎的教育——父亲的学校 | 第45-61页 |
| (一) 流动学校 | 第47-48页 |
| (二) 两种老师 | 第48-52页 |
| (三) 革命课程 | 第52-55页 |
| (四) 革命活动 | 第55-61页 |
| 第三章 残缺的教育——我的学校 | 第61-75页 |
| (一) 计划生育,独生子 | 第61-63页 |
| (二) 旧学校,新学生 | 第63-66页 |
| (三) 教育依旧,老师依然 | 第66-68页 |
| (四) 课程多,老师少 | 第68-71页 |
| (五) 活动少,乐趣多 | 第71-75页 |
| 第四章 禁锢的教育——现在的学校 | 第75-87页 |
| (一) 人去楼空的旧学校 | 第75-77页 |
| (二) 洋气的新学校 | 第77-80页 |
| (三) 城市课程,乡下学生 | 第80-83页 |
| (四) 一种比较,两种哀伤 | 第83-87页 |
| 第五章 我与家乡教育的对话 | 第87-93页 |
| (一) 乡村教育从"文字下乡"到"文字进城" | 第87-91页 |
| (二) 乡村教育的出路 | 第9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研究成果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10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