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7页 |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3.2 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及对象 | 第17页 |
1.4.1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7页 |
1.4.2 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逐渐趋向“多元化” | 第19-26页 |
2.1 高职院校的相关背景介绍 | 第19-20页 |
2.1.1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 第19页 |
2.1.2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0页 |
2.1.3 高职院校对教学和学生管理的要求 | 第20页 |
2.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 第20-22页 |
2.2.1 教育-管理模式为主导的传统管理 | 第20-21页 |
2.2.2 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的确立 | 第21页 |
2.2.3 教育-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的推进 | 第21-22页 |
2.3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多元化发展中呈现出的几个特点 | 第22-26页 |
2.3.1 行政职能发生变化 | 第23-24页 |
2.3.2 管理职能被强化 | 第24页 |
2.3.3 服务职能被凸显 | 第24-25页 |
2.3.4 发展理念受到重视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太原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现状分析 | 第26-36页 |
3.1 太原大学概况及现行学生管理模式 | 第26-27页 |
3.2 太原大学现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分析 | 第27-30页 |
3.2.1 学生管理理念 | 第27页 |
3.2.2 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及队伍建设 | 第27-29页 |
3.2.3 学生管理方式方法 | 第29页 |
3.2.4 学生管理质量评估 | 第29页 |
3.2.5 学生管理工作流程 | 第29-30页 |
3.3 太原大学现行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运行效果的调查分析 | 第30-35页 |
3.3.1 太原大学在校生的调查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3.3.2 太原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情况分析 | 第32-35页 |
3.4 对太原大学现行学生管理模式的总体判断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太原大学现行学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36-40页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38页 |
4.1.1 学生管理理念陈旧 | 第36页 |
4.1.2 分工明确且协调合作的多元管理主体尚未完全确立 | 第36-37页 |
4.1.3 缺乏灵活多变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 | 第37-38页 |
4.1.4 对学生管理效果缺少多视角的评估 | 第38页 |
4.2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内部成因分析 | 第39页 |
4.2.2 外部成因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多元化的建设构想 | 第40-50页 |
5.1 树立正确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 第40-41页 |
5.1.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40页 |
5.1.2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管理理念 | 第40-41页 |
5.1.3 树立“全过程”的管理理念 | 第41页 |
5.2 构建多元化协同管理的学生服务体系 | 第41-43页 |
5.2.1 构建校级多部门合作的学生管理体制 | 第41-43页 |
5.2.2 构建校-系-学生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机制 | 第43页 |
5.3 创新多元化的学生管理工作方式方法 | 第43-45页 |
5.3.1 使用信息化的管理工作方法 | 第44页 |
5.3.2 实施“多渠道”学生管理沟通方式 | 第44-45页 |
5.3.3 以高尚的校园文化引领学生 | 第45页 |
5.4 建设多元化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 | 第45-50页 |
5.4.1 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管理评价主体 | 第46页 |
5.4.2 设置多元化的学生管理评价指标 | 第46-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