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10页 |
ABSTRACT | 第10-18页 |
第一章 广东省霍乱弧菌的流行概况及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2-33页 |
一、霍乱弧菌的病原学特征 | 第22-24页 |
1. 霍乱弧菌的生物学性状 | 第22页 |
2. 霍乱弧菌的主要分子特征 | 第22-24页 |
二、霍乱弧菌在广东的流行概况 | 第24-26页 |
1. 第一次流行期(1961~1964年) | 第24页 |
2. 第二次流行期(1978~1989年) | 第24-25页 |
3. 第三次流行期(1990~2000年) | 第25-26页 |
4. 第四次流行期(2001~2013年) | 第26页 |
三、霍乱弧菌的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 第26-31页 |
1. 霍乱弧菌血清分型 | 第26页 |
2. 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 | 第26-27页 |
3. 霍乱弧菌分子分型 | 第27-31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广东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与PFGE分型研究 | 第33-54页 |
一、材料 | 第34-37页 |
1. 菌株 | 第34-35页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5-37页 |
二、方法 | 第37-45页 |
1. 菌株的复苏及分离培养 | 第37页 |
2. 血清学鉴定 | 第37页 |
3. 生物表型检测 | 第37-39页 |
4.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Qiagen DNA min Kit手工提取法) | 第39-40页 |
5. 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40-43页 |
6. PFGE分子分型 | 第43-45页 |
三、结果 | 第45-51页 |
1. 广东省O1群埃尔托型霍乱弧菌血清型别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2. 毒力基因携带特征 | 第47-48页 |
3. PFGE指纹图谱分布特征 | 第48-51页 |
四、讨论 | 第51-54页 |
第三章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分子特征与PFGE分型研究 | 第54-65页 |
一、材料 | 第55-57页 |
1. 菌株 | 第55-56页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6-57页 |
二、方法 | 第57页 |
1. 菌株的复苏及分离培养 | 第57页 |
2. 血清学鉴定 | 第57页 |
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Qiagen DNA min Kit手工提取法) | 第57页 |
4. 毒力基因的检测 | 第57页 |
5. PFGE分子分型 | 第57页 |
三、结果 | 第57-62页 |
1.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ctxB毒力基因型别分布特征 | 第57-59页 |
2.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其它毒力基因型别分布 | 第59-60页 |
3. 广东省O139群霍乱弧菌PFGE指纹图谱分布特征 | 第60-62页 |
四、讨论 | 第62-65页 |
第四章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 | 第65-80页 |
一、材料 | 第66-67页 |
1. 菌株 | 第66-67页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7页 |
二、方法 | 第67-68页 |
1.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Qiagen DNA min Kit手工提取法) | 第67页 |
2. 测定细菌基因组浓度 | 第67-68页 |
3. 全基因组测序 | 第68页 |
4. 组装和SNPs鉴定 | 第68页 |
5. 进化分析 | 第68页 |
三、结果 | 第68-78页 |
1. 广东省O1/O139群霍乱弧菌的整体进化特征 | 第68-70页 |
2. 第七次霍乱大流行初期广东省分离的霍乱弧菌的遗传学特征 | 第70-78页 |
四、讨论 | 第78-80页 |
全文小结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1页 |
附录 | 第91-131页 |
博士期间相关论文发表的情况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