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3页
一、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概述第13-19页
    (一) 庭前会议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第13页
        1. 庭前会议的概念第13页
        2. 庭前会议的特征第13页
    (二) 庭前会议与相关程序的关系第13-15页
        1. 庭前会议与庭前审查的区别第13-14页
        2. 庭前会议与法庭审理程序的区别第14页
        3. 庭前会议制度促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实现第14-15页
    (三) 庭前会议制度符合公正与效率的双重要求第15-17页
        1. 实现程序公正第15-16页
        2. 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第16-17页
    (四) 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必要性第17-19页
        1. 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缺陷第17-18页
        2. 效率与公正的双重要求第18-19页
二、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立法现状第19-23页
    (一) 可召开庭前会议的情形第19页
    (二) 庭前会议之内容第19-21页
        1. 管辖、回避等程序性问题第20页
        2. 确定出庭作证人员名单第20页
        3. 与证据有关问题第20-21页
        4. 调解附带民事诉讼第21页
    (三) 庭前会议的召开者及主持者第21-22页
    (四) 庭前会议的效力第22-23页
三、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3-29页
    (一)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3-27页
        1. 适用率低下第23页
        2. 适用范围不统一第23-24页
        3. 会议启动主体及会议主持者单一第24-25页
        4. 庭前会议的效力狭窄第25-26页
        5. 缺少法律监督第26-27页
    (二) 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7-29页
        1. 思想观念的偏差第27-28页
        2. 立法方面的原因第28-29页
四、完善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制度的建议第29-37页
    (一) 转变相关人员的思想观念第29-30页
    (二) 在立法方面对刑事庭前会议加以完善第30-37页
        1. 明确案件适用范围第30-31页
        2. 扩大庭前会议启动主体范围、言明会议主持者第31-32页
        3. 丰富庭前会议的法律效力第32-34页
        4. 加强对刑事庭前会议的监督第34-37页
结语第37-38页
注释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致谢第41-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羊软骨胶原蛋白水解物抗氧化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添加具有抑真菌特性乳杆菌生产Cheddar干酪工艺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