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略语表第16-17页
1 前言第17-27页
    1.1 玉米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现状第17-20页
        1.1.1 秸秆还田方式比较第18-19页
        1.1.2 秸秆还田的生物学效应第19-20页
        1.1.3 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生态环境条件与秸秆还田问题分析第20页
    1.2 秸秆纤维素降解酶系第20页
    1.3 秸秆降解菌研究进展第20-23页
        1.3.1 纤维素降解单菌株的筛选研究第20-21页
        1.3.2 秸秆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研究第21-22页
        1.3.3 秸秆降解菌秸秆分解特性研究第22-23页
        1.3.4 秸秆降解菌对还田秸秆的分解作用研究第23页
    1.4 分子生态学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第23-24页
    1.5 本研究切入点第24-25页
    1.6 研究内容第25页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8 技术路线第26-27页
2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第27-4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35页
        2.1.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27页
        2.1.2 菌源样品的采集第27-30页
        2.1.3 培养基及成分第30-31页
        2.1.4 试验设计第31-32页
        2.1.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2-3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5-46页
        2.2.1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富集培养第35-36页
        2.2.2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限制性继代培养与低温驯化第36-37页
        2.2.3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初筛第37-40页
        2.2.4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复筛第40-41页
        2.2.5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对木质纤维素的分解第41-42页
        2.2.6 不同初始pH和温度条件下复合菌系秸秆分解活性变化第42-46页
    2.3 小结第46-47页
3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生长特性第47-5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3.1.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47页
        3.1.2 供试材料第47页
        3.1.3 培养基及成分第47页
        3.1.4 试验设计第47页
        3.1.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7-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3.2.1 复合菌系生长曲线与发酵液pH值动态第48页
        3.2.2 复合菌系玉米秸秆降解率的动态第48-49页
        3.2.3 复合菌系纤维素酶活性的动态第49页
        3.2.4 复合菌系发酵液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第49-50页
        3.2.5 复合菌系发酵液总糖含量的动态第50页
        3.2.6 复合菌系发酵液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的动态第50-51页
        3.2.7 复合菌系发酵液氧化还原电位(ORP)的动态第51页
        3.2.8 复合菌系发酵产物动态第51-52页
    3.3 小结第52-53页
4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菌种组成特性第53-62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4.1.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53页
        4.1.2 供试材料第53页
        4.1.3 培养基及成分第53页
        4.1.4 试验设计第53-54页
        4.1.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4-5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5-61页
        4.2.1 复合菌系细菌菌种组成多样性第55-56页
        4.2.2 复合菌系真菌菌种组成多样性第56-57页
        4.2.3 复合菌系单菌株的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及分子鉴定第57-60页
        4.2.4 复合菌系单菌株Biolog鉴定第60-61页
    4.3 小结第61-62页
5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稳定性第62-87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5.1.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62页
        5.1.2 供试材料第62页
        5.1.3 培养基及成分第62页
        5.1.4 试验设计第62-64页
        5.1.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4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64-85页
        5.2.1 复合菌系玉米秸秆分解菌系动态稳定性第64-66页
        5.2.2 复合菌系不同代数、温度、pH稳定性第66-72页
        5.2.3 复合菌系不同碳源和氮源稳定性第72-75页
        5.2.4 复合菌系变温稳定性第75-79页
        5.2.5 复合菌系稀释梯度稳定性第79-85页
    5.3 小结第85-87页
6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产酶特性第87-9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7-89页
        6.1.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87页
        6.1.2 供试材料第87页
        6.1.3 培养基及成分第87页
        6.1.4 试验设计第87-89页
        6.1.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89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9-96页
        6.2.1 pH值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第89-90页
        6.2.2 渗透压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第90页
        6.2.3 温度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第90页
        6.2.4 接种量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第90页
        6.2.5 碳源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第90-91页
        6.2.6 氮源对复合菌系酶活性的影响第91-92页
        6.2.7 复合菌系GF-20发酵条件优化第92-94页
        6.2.8 复合菌系GF-20 Cx酶稳定性研究第94-96页
    6.3 小结第96-97页
7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应用第97-122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97-101页
        7.1.1 试验时间与地点第97页
        7.1.2 供试材料第97-98页
        7.1.3 培养基及成分第98页
        7.1.4 试验设计第98-99页
        7.1.5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99-101页
    7.2 结果与分析第101-120页
        7.2.1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剂室内土培应用效果第101-119页
        7.2.2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剂大田应用效果第119页
        7.2.3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119-120页
    7.3 小结第120-122页
8 讨论第122-130页
    8.1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第122-124页
        8.1.1 筛选玉米秸秆高效降解复合菌系菌源材料的选择第122页
        8.1.2 改进玉米秸秆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筛选技术第122-123页
        8.1.3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分解效果第123-124页
    8.2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关键菌株探讨第124-125页
    8.3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稳定性第125-126页
    8.4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发酵条件第126-127页
    8.5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剂GF-20应用效果第127-130页
        8.5.1 施用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剂GF-20对玉米秸秆的分解作用第127-128页
        8.5.2 施用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剂GF-20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第128-129页
        8.5.3 施用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菌剂GF-20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29-130页
9 结论第130-132页
    9.1 筛选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第130页
    9.2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的菌种组成多样性第130页
    9.3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的稳定性第130页
    9.4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系GF-20的发酵产酶条件第130-131页
    9.5 玉米秸秆低温高效降解复合菌剂GF-20的促腐作用第131-132页
10 创新点与展望第132-133页
    10.1 创新点第132页
    10.2 展望第132-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3页
作者简介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
下一篇:舞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自我接纳、人际信任的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