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 文献法 | 第13-14页 |
2. 调查法 | 第14页 |
3. 案例法 | 第14-15页 |
一、“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基本概述 | 第15-21页 |
(一) “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15-17页 |
1.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页 |
2. 杜威的思维与教学 | 第15-16页 |
3. 实现寓教于乐 | 第16页 |
4. 形象直观教学 | 第16-17页 |
(二) “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的内涵 | 第17页 |
(三) “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的特征 | 第17-21页 |
1. 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 | 第17-18页 |
2. 重视教师的引导,又不忽略学生的主体 | 第18页 |
3. 以读为前提,以探究问题为主 | 第18-19页 |
4. 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 | 第19页 |
5.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 | 第19-21页 |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 第21-32页 |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 | 第21-28页 |
1. 备好课 | 第21-22页 |
2. 掌控好课堂纪律 | 第22-23页 |
3. 重视朗读课文 | 第23-24页 |
4. 导入要有趣 | 第24页 |
5. “议”,课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 | 第24-26页 |
6. 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第26页 |
7. 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 第26-28页 |
8. 重视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 第28页 |
(二) 小学语文教学“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实施程序 | 第28-32页 |
1. 激趣导课,指导自学 | 第29页 |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第29页 |
3. 讨论收获,提出问题 | 第29-30页 |
4. 合作探究,品味感悟 | 第30-31页 |
5. 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 第31-32页 |
三、小学语文“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教学案例 | 第32-33页 |
四、小学语文教学“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教学案例实施效果分析 | 第33-36页 |
(一) (1)班与(2)班学生在语文学习态度方面进行的问卷调查 | 第33-35页 |
1. 有关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方面的调查情况 | 第33页 |
2. 有关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体方面的调查情况 | 第33-34页 |
3. 有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的调查情况 | 第34页 |
4. 两班学生对本班所用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的问卷调查 | 第34-35页 |
5. (1)班与(2)班期中期末语文成绩对比 | 第35页 |
(二) 学生的看法和心声 | 第35-36页 |
五、小学语文教学“导读议探结”教学模式的意义 | 第36-38页 |
(一) 帮助农村小学生更快地走进课文 | 第36页 |
(二) 帮助农村小学生扫清朗读课文中的障碍 | 第36页 |
(三)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 第36-37页 |
(四) 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 第37页 |
(五)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37页 |
(六) 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并转化后进生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注释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 | 第42-52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