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概述 | 第8-17页 |
(一) 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相关概念 | 第8-10页 |
1. 证券欺诈 | 第8-10页 |
2. 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概念 | 第10页 |
(二) 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发展历程 | 第10-13页 |
1. 驳回起诉阶段 | 第11页 |
2. 暂不受理阶段 | 第11页 |
3. 颁布《通知》、《若干规定》阶段 | 第11-13页 |
(三) 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的现状 | 第13-14页 |
1. 没有出台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两类案件的司法解释 | 第13页 |
2. 前置程序阻碍证券欺诈诉讼 | 第13-14页 |
3. 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小 | 第14页 |
4. 举证责任分配的问题 | 第14页 |
(四) 我国完善证券欺诈民事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1. 补偿受损者的损失 | 第14页 |
2. 警示、教育作用 | 第14-15页 |
3. 健全证券市场法制化 | 第15页 |
(五) 我国完善证券欺诈民事诉讼制度已具备的条件 | 第15-17页 |
1. 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第15页 |
2. 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 第15页 |
3. 司法机关的进步 | 第15-16页 |
4. 监管力度的加强 | 第16-17页 |
二、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前置程序之反思 | 第17-24页 |
(一) 有关前置程序的法律规定 | 第17-19页 |
1. 相关《司法解释》 | 第17页 |
2. 立法理由 | 第17-19页 |
(二) 前置程序导致的不利情形 | 第19-20页 |
1. 司法救济并未惠及到所有案件 | 第19页 |
2. 案件的受理条件仍具有不确定性 | 第19-20页 |
3. 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对该类案件起诉的影响 | 第20页 |
4. 行政处罚决定书在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将产生争议 | 第20页 |
(三) 废除前置程序的必要性分析 | 第20-24页 |
1. 保障公民的诉权 | 第20-22页 |
2. 前置程序削弱了司法权的独立性和中立性 | 第22页 |
3. 前置程序的设置不利于法院机构的长期建设 | 第22-24页 |
三、证券欺诈民事诉讼诉讼方式之抉择 | 第24-31页 |
(一) 我国主要的证券欺诈民事团体诉讼方式—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24-26页 |
1.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基本内涵 | 第24页 |
2.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要件 | 第24-25页 |
3. 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程序 | 第25-26页 |
(二) 国外证券团体诉讼制度简述 | 第26-29页 |
1. 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 | 第26-27页 |
2. 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 | 第27-28页 |
3. 德国的团体诉讼制度 | 第28-29页 |
(三) 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方式的思考 | 第29-31页 |
1. 引进集团诉讼制度的障碍 | 第29页 |
2. 完善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 | 第29-31页 |
四、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举证责任之探讨 | 第31-37页 |
(一) 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举证责任方面的缺陷 | 第31-32页 |
1. 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缺失问题 | 第31页 |
2. 证据收集的障碍 | 第31-32页 |
3. 《若干规定》中对举证责任规定不明 | 第32页 |
(二) 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原则 | 第32-34页 |
1. “欺诈市场理论” | 第32页 |
2. 举证责任分配的原则 | 第32-34页 |
(三) 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完善 | 第34-37页 |
1. 虚假陈述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完善 | 第34-35页 |
2. 操纵市场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完善 | 第35页 |
3. 内幕交易证券欺诈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完善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注释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