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绪论 | 第7-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7-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7-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8页 |
(四) 论文的体系结构 | 第8-10页 |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 第10-17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 关于“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10-11页 |
2. 关于“85后”的划分 | 第11-12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 “85后”员工激励 | 第12-13页 |
2. “85后”员工价值观与个性特征 | 第13页 |
3. “85后”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过程 | 第13-14页 |
(三) 关于激励策略的认识 | 第14-17页 |
1. 激励的内涵 | 第14-15页 |
2. 激励策略的分类 | 第15-16页 |
3. 激励策略的作用 | 第16-17页 |
三、“85后”员工的特征 | 第17-22页 |
(一) “85后”的成长背景及其对个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 “85后”员工成长的宏观环境对“85后”个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2. “85后”员工成长的微观环境对“85后”个性的影响 | 第18页 |
(二) “85后”员工的特点 | 第18-22页 |
1. “85后”员工性格特点 | 第18-19页 |
2. “85后”员工的职业特点 | 第19-22页 |
四、G公司85后员工激励现状分析 | 第22-28页 |
(一) G公司简介 | 第22页 |
(二) G公司治理结构特点分析 | 第22-23页 |
(三) G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分析 | 第23页 |
1、G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23页 |
2、G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 第23页 |
(四) G公司挑选“85后”员工的特点 | 第23-25页 |
1. 对“85后”员工招聘范围受到一定时空的限制 | 第24页 |
2. 更加注重实践经历以及操作能力 | 第24页 |
3. 要能够抗拒诱惑并洁身自好 | 第24页 |
4. 更偏重具有实习经历和经营的“85后”应聘者 | 第24页 |
5. 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同等的对待 | 第24-25页 |
6. 重视员工的良好心态和心理承受力 | 第25页 |
7. 重视性格方面特点和沟通能力 | 第25页 |
(五) G公司激励现状特点分析 | 第25-28页 |
五、G公司“85后”员工激励管理低效原因分析 | 第28-35页 |
(一) “85后”员工激励管理低效表现 | 第28-31页 |
1. 薪酬福利方面问题 | 第28-29页 |
2. 非薪酬方面问题 | 第29-31页 |
(二) “85后”员工激励管理低效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1. 薪酬福利方面原因 | 第31-32页 |
2. 非薪酬方面原因 | 第32-35页 |
六、G公司“85后”员工的激励策略创新对策 | 第35-42页 |
(一) “85后”员工的激励需求 | 第35-37页 |
1. 更重视高层次的需要 | 第35页 |
2. 公平公正原则 | 第35-36页 |
3.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36页 |
4. 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 | 第36页 |
5. 快速成长与个人价值实现 | 第36-37页 |
(二) 薪酬福利激励创新措施 | 第37-39页 |
1. 合理的薪酬福利设置 | 第37-38页 |
2. 完善的保障福利 | 第38页 |
3. 设置多种奖项 | 第38-39页 |
(三) 非薪酬福利激励创新措施 | 第39-42页 |
1. 注重精神激励 | 第39页 |
2.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 第39页 |
3. 企业文化激励 | 第39-40页 |
4. 丰富的业余活动 | 第40页 |
5. 培训激励 | 第40页 |
6. 建立荣誉体系 | 第40-41页 |
7. 后备干部梯队计划 | 第41-42页 |
七、结论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