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泰山题材诗文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1-15页 |
| (一)古代文集研究 | 第11页 |
| (二)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 | 第11-15页 |
| (三)发展趋势 | 第15页 |
| 三、研究方法与途径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泰山及泰山独特文化 | 第17-42页 |
| 一、泰山简介 | 第17-25页 |
| (一)泰山名字由来 | 第17页 |
| (二)泰山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 (三)泰山人文地理 | 第18-21页 |
| (四)泰山历史地位 | 第21-25页 |
| 二、封禅文化 | 第25-31页 |
| (一)秦汉封禅 | 第25-27页 |
| (二)唐代封禅 | 第27-31页 |
| 三、宗教文化 | 第31-37页 |
| (一)道教文化 | 第32-35页 |
| (二)佛教文化 | 第35-37页 |
| 四、儒家文化 | 第37-42页 |
| (一)孔子与泰山 | 第37-39页 |
| (二)历代儒士与泰山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唐代咏泰山文人创作述论 | 第42-47页 |
| 一、咏泰山诗文创作统计 | 第42-44页 |
| (一)初唐时期 | 第42-43页 |
| (二)盛唐时期 | 第43页 |
| (三)中唐时期 | 第43页 |
| (四)晚唐时期 | 第43-44页 |
| 二、诗文与文人地域分布 | 第44-47页 |
| 第四章 泰山诗文创作题材 | 第47-59页 |
| 一、以封禅为题材 | 第47-52页 |
| (一)封禅前 | 第47-48页 |
| (二)封禅中 | 第48-49页 |
| (三)封禅后 | 第49-52页 |
| 二、以山水为题材 | 第52-55页 |
| (一)沿途之景 | 第52-53页 |
| (二)山顶之景 | 第53页 |
| (三)日出之景 | 第53-55页 |
| 三、以送别为题材 | 第55-57页 |
| (一)送别亲友,寄远怀人 | 第55-56页 |
| (二)劝勉亲朋,比德于君 | 第56-57页 |
| 四、其他题材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泰山诗文创作分析 | 第59-77页 |
| 一、艺术意象 | 第59-61页 |
| (一)高大 | 第59-60页 |
| (二)险远 | 第60页 |
| (三)清幽 | 第60-61页 |
| 二、表现手法 | 第61-73页 |
| (一)托物言志,寄寓理想 | 第61-66页 |
| (二)借景抒情,回归自然 | 第66-69页 |
| (三)联想想象,信仰鬼神 | 第69-73页 |
| 三、语言风格 | 第73-77页 |
| (一)雄浑壮阔 | 第73-74页 |
| (二)含蓄委婉 | 第74-75页 |
| (三)幽深悲凉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附录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