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法律思想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2、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3、创新之处以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1章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 第13-17页 |
1.1 蒲松龄生平简介 | 第13-14页 |
1.2 《聊斋志异》成书的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1.2.1 喜爱鬼神的社会风气 | 第14-15页 |
1.2.2 动乱不堪的社会环境 | 第15页 |
1.3 《聊斋志异》的重要地位 | 第15-17页 |
第2章 《聊斋志异》成书原因 | 第17-21页 |
2.1 自娱娱人 | 第17-19页 |
2.1.1 承袭文化传统 | 第17-18页 |
2.1.2 自娱以娱人、娱人方娱己 | 第18-19页 |
2.2 孤愤难平 | 第19-20页 |
2.3 潜隐难言 | 第20-21页 |
第3章 《聊斋志异》所体现的蒲松龄的法律思想 | 第21-39页 |
3.1 礼法并行、宽严相济,是立法的宗旨 | 第21-23页 |
3.1.1 以仁为主,宽严结合 | 第21-22页 |
3.1.2 律例结合,以例补法 | 第22-23页 |
3.2 严肃纲纪、整饬吏治,是执法的保证 | 第23-28页 |
3.2.1 揭露官场乱象 | 第24-25页 |
3.2.2 批判科场弊端 | 第25-27页 |
3.2.3 严格治吏 | 第27-28页 |
3.3 重视狱讼、谨慎断案,是司法的要求 | 第28-35页 |
3.3.1 重视狱讼,减少冤案 | 第29-32页 |
3.3.1.1 心存仁恤,力办实政 | 第29-30页 |
3.3.1.2 不徇私情,不畏强权 | 第30-31页 |
3.3.1.3 注重实据,明察秋毫 | 第31-32页 |
3.3.2 断案公正,智勇兼备 | 第32-35页 |
3.3.2.1 慎待诉讼,反对酷刑 | 第32-33页 |
3.3.2.2 机智破案,巧用刑讯 | 第33页 |
3.3.2.3 不畏强权,匡扶正义 | 第33-35页 |
3.4 抵制强暴、义孝为先,是情理判决的必备 | 第35-39页 |
3.4.1 抗击强暴,称颂侠义 | 第35-36页 |
3.4.2 以孝为先,追求平等 | 第36-39页 |
第4章 蒲松龄法律思想的评价及现实意义 | 第39-43页 |
4.1 对蒲松龄法律思想的评价 | 第39页 |
4.2 对当代反腐工作的启示 | 第39-43页 |
4.2.1 从《聊斋志异》看清朝初年的反腐现状 | 第40-41页 |
4.2.2 对当代反腐倡廉的借鉴意义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