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山东茶树品种引种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茶类适制性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茶类组合加工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4 鲜叶采摘方式研究 | 第15-16页 |
1.2.5 山东乌龙茶加工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山东茶区不同品种新梢的生季节生化特性 | 第22页 |
2.3.2 山东茶区夏秋季优质茶加工品种筛选 | 第22-23页 |
2.3.3 多茶类组合加工中的原料生化和生理特性 | 第23-24页 |
2.3.4 组合模式下乌龙茶加工工艺优化 | 第24页 |
2.3.5 多茶类组合加工的应用实例 | 第24-25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5-26页 |
2.4.1 感官审评 | 第25页 |
2.4.2 理化检测 | 第25页 |
2.4.3 数据处理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62页 |
3.1 山东茶区不同品种新梢的季节生化特性 | 第26-32页 |
3.1.1 茶多酚 | 第26页 |
3.1.2 游离氨基酸 | 第26-27页 |
3.1.3 酚氨比 | 第27页 |
3.1.4 水浸出物 | 第27-28页 |
3.1.5 其它生化成分 | 第28-32页 |
3.2 山东茶区夏秋季优质茶加工品种筛选 | 第32-46页 |
3.2.1 优质绿茶加工品种筛选 | 第32-37页 |
3.2.2 优质红茶加工品种筛选 | 第37-42页 |
3.2.3 优质乌龙茶加工品种筛选 | 第42-44页 |
3.2.4 优质多茶类加工品种筛选 | 第44-46页 |
3.3 多茶类组合加工中的原料生化和生理特性 | 第46-56页 |
3.3.1 不同品种夏秋季1芽 1 叶的生化适制性 | 第46页 |
3.3.2 摘心叶与驻芽料特性比较 | 第46-56页 |
3.4 组合加工模式下乌龙茶加工工艺的优化 | 第56-59页 |
3.4.1 萎凋方式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 第56-57页 |
3.4.2 杀青温度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3 干燥方式对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 第58-59页 |
3.5 多茶类组合加工的应用实例 | 第59-62页 |
3.5.1 金萱 | 第59-60页 |
3.5.2 黄观音 | 第60-62页 |
4. 讨论 | 第62-65页 |
4.1 多茶类适制性筛选 | 第62页 |
4.2 不同嫩度的多茶类组合加工的可行性 | 第62-63页 |
4.3 组合模式下乌龙茶加工的关键技术 | 第63-64页 |
4.4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7. 附录 | 第70-75页 |
8. 致谢 | 第75-76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