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3页 |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 1.2 研究的动态综述 | 第10-11页 |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设计辅助治疗的研究 | 第13-16页 |
| 2.1 设计辅助治疗的含义 | 第13页 |
| 2.2 设计辅助治疗的意义 | 第13-14页 |
| 2.3 设计辅助治疗的现状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西方设计辅助治疗 | 第16-21页 |
| 3.1 西方设计辅助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 3.2 西方设计辅助治疗的方法 | 第17-20页 |
| 3.3 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 | 第20-21页 |
| 第四章 中国医学及东方思维结构框架 | 第21-25页 |
| 4.1 中医辅助治疗的现状 | 第21页 |
| 4.2 中医辅助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 4.3 中医辅助治疗的方法 | 第23-25页 |
| 第五章 东方思维对中医辅助治疗的影响 | 第25-35页 |
| 5.1 以东方思维为核心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结构 | 第25-27页 |
| 5.2 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结构的组成系统 | 第27-35页 |
| 5.2.1 自然系统 | 第27-29页 |
| 5.2.2 身体系统 | 第29-30页 |
| 5.2.3 色彩系统 | 第30-32页 |
| 5.2.4 音乐系统 | 第32-33页 |
| 5.2.5 气味系统 | 第33-35页 |
| 第六章 设计辅助中医治疗 | 第35-46页 |
| 6.1 东方思维对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的影响 | 第35-36页 |
| 6.2 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的原则 | 第36-37页 |
| 6.2.1 整体观原则 | 第36-37页 |
| 6.2.2 恒动观原则 | 第37页 |
| 6.2.3 平衡观原则 | 第37页 |
| 6.3 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的方法研究 | 第37-41页 |
| 6.4 以心系统为例的设计辅助治疗的方法 | 第41-46页 |
| 第七章 设计辅助中医治疗研究的思考及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