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术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的解释 | 第14-18页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 研究目的及价值 | 第24-27页 |
1.4 研究的方法与结构 | 第27-30页 |
第二章 溯源与演变——日本绘本叙事结构的发展流变 | 第30-52页 |
概述 | 第30-33页 |
2.1 以图叙事的画者时代(平安一室町) | 第33-37页 |
2.1.1 画家以卷册的形式开启新的阅读 | 第33-36页 |
2.1.2 绘卷与奈良绘本的叙事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2.2 图文并举的匠人纪年(江户) | 第37-43页 |
2.2.1 艺术与技术结合推动阅读普及 | 第37-42页 |
2.2.2 木版印刷形式的叙事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2.3 读图时代的绘本萌芽期(明治一昭和) | 第43-49页 |
2.3.1 印刷技术革命对书籍形式的推进 | 第43-46页 |
2.3.2 书籍形式带来叙事结构的新变化 | 第46-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第三章 绘本与儿童——绘本叙事结构与儿童的关系 | 第52-112页 |
概述 | 第52-54页 |
3.1 观念确立—儿童观的形成对叙事结构的影响 | 第54-64页 |
3.1.1 图文共融——儿童绘本时代的开启 | 第54-55页 |
3.1.2 丰富创新——儿童绘本叙事的架构 | 第55-59页 |
3.1.3 基于儿童——绘本叙事指向的对象 | 第59-64页 |
3.2 心理接受—儿童各年龄段对叙事结构的制限 | 第64-110页 |
3.2.1 心理接受建设期:以抽象为主的视觉及心理初建 | 第65-87页 |
3.2.2 心理接受爆发期:以图文阅读调动五感的关键期 | 第87-101页 |
3.2.3 心理接受连接期:以渐进复杂的图文构架情感线 | 第101-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绘本与叙事——现代儿童绘本叙事结构特征分析 | 第112-154页 |
概述 | 第112-113页 |
4.1 叙事结构中特有的民族属性 | 第113-129页 |
4.1.1 至雅纯美的传统美学延续 | 第113-120页 |
4.1.2 借力原始艺术的奔放之绘 | 第120-125页 |
4.1.3 温暖的庶民性与人文关爱 | 第125-129页 |
4.2 叙事结构中开放的国际视野 | 第129-150页 |
4.2.1 直抵静谧深处的理性低语 | 第129-139页 |
4.2.2 写画科学与情感的连接线 | 第139-145页 |
4.2.3 与纸对话传递致纯生命感受 | 第145-150页 |
本章小结 | 第150-154页 |
第五章 绘本与口传——语言对图文叙事结构的增递与演绎 | 第154-196页 |
概述 | 第154-155页 |
5.1 从叙事结构到叙述结构——亲子共读关系的建立 | 第155-168页 |
5.1.1 家长是儿童与绘本之间的第一座桥梁 | 第156-159页 |
5.1.2 图文叙事与声音语言之间的传达转换 | 第159-164页 |
5.1.3 图文叙事关系揭示亲子共读的本质 | 第164-168页 |
5.2 从视觉解读到听觉接受——文本叙事的口传双构 | 第168-195页 |
5.2.1 叙事结构为声音叙述提供可能性 | 第169-176页 |
5.2.2 语言讲述对图画逻辑的直接解读 | 第176-186页 |
5.2.3 儿童视觉解读结合成人听觉讲述 | 第186-195页 |
本章小结 | 第195-196页 |
第六章 他山之石——日本儿童绘本与中国原创绘本的关联 | 第196-214页 |
概述 | 第196-197页 |
6.1 中国原创绘本叙事结构的问题分析 | 第197-202页 |
6.2 中国原创绘本对现代日本儿童绘本叙事结构的借鉴 | 第202-208页 |
6.3 中国原创绘本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 第208-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213-21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14-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24页 |
学术成果统计 | 第224-225页 |
致谢 | 第225-227页 |
附录 | 第227-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