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小说创伤叙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本文的选题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本文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本文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张贤亮小说创伤叙事的动因 | 第17-30页 |
一、饥饿的折磨 | 第17-20页 |
二、情欲的煎熬 | 第20-23页 |
三、死亡的恐惧 | 第23-26页 |
四、精神的困顿 | 第26-30页 |
第二章 张贤亮小说创伤叙事的策略 | 第30-39页 |
一、苦难中爱情的拯救 | 第30-34页 |
(一)充满母性关怀的爱情 | 第30-31页 |
(二)恢复知识分子“人性”的爱情 | 第31-32页 |
(三)作为救赎精神资源的爱情 | 第32-34页 |
二、苦难中心灵的抚慰 | 第34-37页 |
(一)政治强压下的人性关照 | 第34-35页 |
(二)底层关怀下的精神重塑 | 第35-37页 |
三、身份认同与人格反思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张贤亮小说创伤叙事的意义 | 第39-55页 |
一、心灵的救赎 | 第40-45页 |
(一)忏悔意识的表达 | 第40-42页 |
(二)精神超越与灵魂复归 | 第42-45页 |
二、男性身份的彰显 | 第45-47页 |
(一)身体活力的重现 | 第45-46页 |
(二)身体欲望的涌动 | 第46-47页 |
三、创伤体验的消解与遮蔽 | 第47-55页 |
(一)忏悔意识的消解 | 第48-50页 |
(二)政治欲望的凸显 | 第50-52页 |
(三)个性意识的张扬 | 第52-53页 |
(四)超越与背离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