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范畴的审美嬗变与传播价值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和”范畴的研究综述 | 第7-9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第一章“和”范畴的原初意义及特征 | 第11-27页 |
第一节 远古时期:“和”范畴的精神实质 | 第11-18页 |
一、上古之“和”:天人和合 | 第11-13页 |
二、商周之“和”:以和邦国 | 第13-16页 |
三、春秋之“和”:君臣和合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儒佛两家对“和”范畴的多维阐释 | 第18-22页 |
一、佛教之“和”:空和之道 | 第19-20页 |
二、儒家之“和”:仁者,和也 | 第20-22页 |
第三节 道家对“和”范畴的界定 | 第22-27页 |
一、老子之“和”:淳和之至 | 第23页 |
二、庄子之“和”:天和,天乐 | 第23-27页 |
第二章“和”范畴的审美嬗变 | 第27-40页 |
第一节 和乐如一:贵和,达和 | 第27-30页 |
一、和是乐的旨归:乐以和贵 | 第27-29页 |
二、乐是和的实现途径:礼乐达和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和诗如一:中正则雅,思与境谐 | 第30-36页 |
一、质文兼备 | 第31-32页 |
二、情理相融 | 第32-35页 |
三、意境相和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和人如一:德优怀远 | 第36-40页 |
一、天人合一:天静人动 | 第36-37页 |
二、体和:守志凝一,身正体和 | 第37-38页 |
三、德和:德而有言,从容中道 | 第38-40页 |
第三章“和”范畴的演变规律对当代文论建构的启示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古今阐释:揭示古代文论范畴发展的内在逻辑 | 第40-44页 |
一、“和”范畴与文化哲学思潮关联密切 | 第40-42页 |
二、“和”范畴具有独特的理论形态与表述方式 | 第42-43页 |
三、“和”范畴的民族性与审美包容性十分突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古今融合:传承优秀的文艺创作理念 | 第44-48页 |
一、温柔敦厚:创作主体人文素养与魅力的提升 | 第44-46页 |
二、平淡贵真:创作理念与文艺精神的探寻 | 第46-47页 |
三、文质合一: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 第47-48页 |
第三节 古今对话:加快文论范畴的现代转化与传播 | 第48-54页 |
一、贵古论今:坚持主体,回归原典 | 第49-52页 |
二、中西交流:和而不同,保持距离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