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4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页 |
0.3 研究结构与方法 | 第12-13页 |
0.4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0.4.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0.4.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分析 | 第14-25页 |
1.1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第14页 |
1.1.1 资产证券化定义 | 第14页 |
1.1.2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定义 | 第14页 |
1.2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起因 | 第14-17页 |
1.2.1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最初起因 | 第14-16页 |
1.2.2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起因 | 第16-17页 |
1.3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1.3.1 第一批试点阶段 | 第17页 |
1.3.2 第二批试点阶段 | 第17-18页 |
1.3.3 暂停阶段 | 第18页 |
1.3.4 重启阶段 | 第18-19页 |
1.3.5 快速发展阶段 | 第19页 |
1.4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 第19-25页 |
1.4.1 信用评级方面的现状 | 第20页 |
1.4.2 项目审批方面的现状 | 第20-21页 |
1.4.3 发行规模和品种方面的现状 | 第21-23页 |
1.4.4 投资主体方面的现状 | 第23页 |
1.4.5 经济方面的现状 | 第23页 |
1.4.6 法律方面的现状 | 第23-25页 |
2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 第25-33页 |
2.1 微观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 第25-31页 |
2.1.1 盈利能力分析 | 第25-26页 |
2.1.2 运营能力分析 | 第26-27页 |
2.1.3 成长能力分析 | 第27页 |
2.1.4 资本结构与增长能力分析 | 第27-30页 |
2.1.5 资本结构与风险水平分析 | 第30-31页 |
2.2 宏观经济效应理论分析 | 第31-33页 |
2.2.1 增加社会财富 | 第32页 |
2.2.2 稳定金融体系 | 第32页 |
2.2.3 增强货币政策效果 | 第32-33页 |
3 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第33-41页 |
3.1 指标的设定与样本的选取 | 第33-34页 |
3.1.1 指标的设定 | 第33-34页 |
3.1.2 样本的选取 | 第34页 |
3.2 盈利能力效应实证分析 | 第34-37页 |
3.2.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2.2 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34-35页 |
3.2.3 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 第35-37页 |
3.3 增长能力效应实证分析 | 第37-41页 |
3.3.1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页 |
3.3.2 单位根检验结果 | 第37-38页 |
3.3.3 面板模型估计 | 第38-4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41-44页 |
4.1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实证结论 | 第41页 |
4.1.1 盈利能力效应实证分析 | 第41页 |
4.1.2 增长能力效应实证分析 | 第41页 |
4.2 推进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 第41-44页 |
4.2.1 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41-42页 |
4.2.2 加快人才培养 | 第42页 |
4.2.3 增大发行规模和丰富产品品种 | 第42页 |
4.2.4 加强投资者多元化发展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