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1 体育课程标准对课堂评价行为的要求 | 第13页 |
1.1.2 课堂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理论发展的要求 | 第13-14页 |
1.1.3 现实课堂评价行为现状的需要 | 第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课堂评价行为 | 第16-18页 |
2.1.1 行为 | 第16页 |
2.1.2 课堂评价行为 | 第16-18页 |
2.2 课堂评价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2.3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4-29页 |
3.1 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6页 |
3.2.2 德尔菲法 | 第26页 |
3.2.3 问卷调查法 | 第26-27页 |
3.2.4 案例研究法 | 第27页 |
3.3 数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27-29页 |
3.3.1 专家咨询表信息的处理 | 第27-28页 |
3.3.2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 第28页 |
3.3.3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观察记录表的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第四章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分析框架和评价标准的构建 | 第29-59页 |
4.1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的内涵 | 第29-30页 |
4.2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分析框架的功能、原则以及构建思路 | 第30-32页 |
4.2.1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分析框架的功能 | 第30-31页 |
4.2.2 武术教师评价行为分析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4.2.3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分析框架的构建思路 | 第32页 |
4.3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指标框架的初步构建 | 第32-49页 |
4.3.1 评价行为分析框架一级指标的构建 | 第32-36页 |
4.3.2 评价行为分析框架二级指标的构建 | 第36-44页 |
4.3.3 评价行为分析框架三级指标的构建 | 第44-47页 |
4.3.4 整体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框架的构建 | 第47-49页 |
4.4 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分析框架的检验 | 第49-52页 |
4.4.1 成立征询小组 | 第49页 |
4.4.2 编制专家征询表 | 第49页 |
4.4.3 专家积极系数 | 第49-50页 |
4.4.4 最终结果呈现 | 第50-52页 |
4.5 武术教师评价行为分析框架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建构 | 第52-59页 |
4.5.1 武术教师评价行为分析框架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初步建构 | 第52-54页 |
4.5.2 武术教师评价行为分析框架各项指标评价标准的检验 | 第54-59页 |
第五章 中学武术课堂教师评价行为现状的个案比较 | 第59-75页 |
5.1 武术课堂教师评价行为综合观察表的建立 | 第59-60页 |
5.1.1 观察标准等级的划分 | 第59页 |
5.1.2 观察操作的制定 | 第59-60页 |
5.2 关于《少年规定拳》复习课评价行为的课堂观察 | 第60-72页 |
5.2.1 L教师的武术课堂评价行为观察及情节赏析 | 第60-63页 |
5.2.2 Y教师的武术课堂评价行为观察及情节赏析 | 第63-65页 |
5.2.3 L教师与Y教师的武术课堂教学评价行为对比分析 | 第65-72页 |
5.3 评价行为课堂观察分析后的建议 | 第72-75页 |
5.3.1 保持评价行为本身的全面发展 | 第72-73页 |
5.3.2 保持评价对象的多样性 | 第73-74页 |
5.3.3 注重评价行为效果的全面性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建议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第80-84页 |
第一部分 评价行为本身 | 第80-81页 |
第二部分 评价行为对象 | 第81-82页 |
第三部分 评价行为环境 | 第82页 |
第四部分 评价行为效果 | 第82-84页 |
附录二 武术教师评价行为分析框架专家征询表 | 第84-85页 |
附录三 中学武术教师课堂评价行为观察记录表 | 第85-87页 |
后记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