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城市指导的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传统产业园发展现状及不足 | 第10页 |
1.1.2 产业新城的提出和建设问题 | 第10-11页 |
1.1.3 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 第11-18页 |
1.2.1 国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1.2.3 国内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践 | 第15-17页 |
1.2.4 研究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研究的目的 | 第19页 |
1.4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1.4.1 研究的范围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对象 | 第19页 |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9-22页 |
1.5.1 研究的方法 | 第19-21页 |
1.5.2 研究的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配套服务设施需求模型及规划引导 | 第22-35页 |
2.1“和谐城市”理论及内涵分析 | 第22-24页 |
2.1.1“和谐城市”理论 | 第22-23页 |
2.1.2 和谐城市理论内涵 | 第23-24页 |
2.2 需求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2.2.1 需求模型的内涵 | 第24页 |
2.2.2 需求模型的耦合机制 | 第24-27页 |
2.2.3 模块空间建设体系 | 第27-28页 |
2.3 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策略引导 | 第28-33页 |
2.3.1 自然条件影响下配套设施规划策略 | 第28-30页 |
2.3.2 时间阶段影响下配套设施规划策略 | 第30-31页 |
2.3.3 社会构成影响下配套设施规划策略 | 第31-33页 |
2.3.4 产业新城下的实现方式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典型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功能选择 | 第35-50页 |
3.1 产城一体阶段 | 第35-38页 |
3.1.1 选取产城一体阶段研究的原因 | 第35-37页 |
3.1.2 产城一体化阶段的特征 | 第37页 |
3.1.3 研究地块规模的界定 | 第37-38页 |
3.2 社会构成因子影响下配套设施功能选择 | 第38-45页 |
3.2.1 居民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 | 第38-42页 |
3.2.2 年龄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收入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4 职业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5 产业新城配套设施功能类型归纳 | 第45页 |
3.3 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分级 | 第45-49页 |
3.3.1 以往的分级依据和方式 | 第45-46页 |
3.3.2 社会构成角度下的分级方法 | 第46-47页 |
3.3.3 根据需求层次确定分级内容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典型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 第50-63页 |
4.1 产城一体单元三级设施空间布局 | 第50-53页 |
4.1.1 组团级 | 第50-52页 |
4.1.2 片区级 | 第52页 |
4.1.3 产城一体单元级 | 第52-53页 |
4.2 产城一体单元配套服务设施规模及布局 | 第53-62页 |
4.2.0 产业类型的选择 | 第53-54页 |
4.2.1 组团规模数量的研究 | 第54-55页 |
4.2.2 片区规模数量的研究 | 第55-56页 |
4.2.3 规模结论 | 第56-57页 |
4.2.4 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圈层及空间布局 | 第57-59页 |
4.2.5 创新研发产业的功能圈层级空间布局 | 第59-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典型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交通组织 | 第63-69页 |
5.1 交通组织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63页 |
5.2 组团级配套服务设施的交通组织 | 第63-64页 |
5.2.1 产业组团级 | 第63-64页 |
5.2.2 生活组团级 | 第64页 |
5.3 片区级配套服务设施的交通组织 | 第64-66页 |
5.3.1 案例借鉴 | 第65页 |
5.3.2 片区级配套服务设施交通疏导方式 | 第65-66页 |
5.4 产城一体单元级配套服务交通组织 | 第66-68页 |
5.4.1 车流的疏导方式 | 第66-67页 |
5.4.2 人流的疏导方式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