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和谐城市指导的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传统产业园发展现状及不足第10页
        1.1.2 产业新城的提出和建设问题第10-11页
        1.1.3 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必要性第11页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第11-18页
        1.2.1 国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理论研究第11-12页
        1.2.2 国内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理论研究第12-15页
        1.2.3 国内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践第15-17页
        1.2.4 研究评述第17-18页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8-19页
        1.3.1 研究的意义第18-19页
        1.3.2 研究的目的第19页
    1.4 研究的内容第19页
        1.4.1 研究的范围第19页
        1.4.2 研究的对象第19页
    1.5 研究的方法和框架第19-22页
        1.5.1 研究的方法第19-21页
        1.5.2 研究的框架第21-22页
第二章 配套服务设施需求模型及规划引导第22-35页
    2.1“和谐城市”理论及内涵分析第22-24页
        2.1.1“和谐城市”理论第22-23页
        2.1.2 和谐城市理论内涵第23-24页
    2.2 需求模型的建立第24-28页
        2.2.1 需求模型的内涵第24页
        2.2.2 需求模型的耦合机制第24-27页
        2.2.3 模块空间建设体系第27-28页
    2.3 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策略引导第28-33页
        2.3.1 自然条件影响下配套设施规划策略第28-30页
        2.3.2 时间阶段影响下配套设施规划策略第30-31页
        2.3.3 社会构成影响下配套设施规划策略第31-33页
        2.3.4 产业新城下的实现方式第33页
    2.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典型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功能选择第35-50页
    3.1 产城一体阶段第35-38页
        3.1.1 选取产城一体阶段研究的原因第35-37页
        3.1.2 产城一体化阶段的特征第37页
        3.1.3 研究地块规模的界定第37-38页
    3.2 社会构成因子影响下配套设施功能选择第38-45页
        3.2.1 居民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第38-42页
        3.2.2 年龄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第42-43页
        3.2.3 收入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第43-44页
        3.2.4 职业构成对功能选择的影响第44-45页
        3.2.5 产业新城配套设施功能类型归纳第45页
    3.3 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分级第45-49页
        3.3.1 以往的分级依据和方式第45-46页
        3.3.2 社会构成角度下的分级方法第46-47页
        3.3.3 根据需求层次确定分级内容第47-49页
    3.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典型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第50-63页
    4.1 产城一体单元三级设施空间布局第50-53页
        4.1.1 组团级第50-52页
        4.1.2 片区级第52页
        4.1.3 产城一体单元级第52-53页
    4.2 产城一体单元配套服务设施规模及布局第53-62页
        4.2.0 产业类型的选择第53-54页
        4.2.1 组团规模数量的研究第54-55页
        4.2.2 片区规模数量的研究第55-56页
        4.2.3 规模结论第56-57页
        4.2.4 电子信息产业的功能圈层及空间布局第57-59页
        4.2.5 创新研发产业的功能圈层级空间布局第59-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典型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交通组织第63-69页
    5.1 交通组织需要研究的问题第63页
    5.2 组团级配套服务设施的交通组织第63-64页
        5.2.1 产业组团级第63-64页
        5.2.2 生活组团级第64页
    5.3 片区级配套服务设施的交通组织第64-66页
        5.3.1 案例借鉴第65页
        5.3.2 片区级配套服务设施交通疏导方式第65-66页
    5.4 产城一体单元级配套服务交通组织第66-68页
        5.4.1 车流的疏导方式第66-67页
        5.4.2 人流的疏导方式第67-68页
    5.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6.1 结论第69页
    6.2 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发展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MSOL Multiphysics(?)在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研究中的应用
下一篇:生态视角下的天津城市空间形态与河流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