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生态视角下的天津城市空间形态与河流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1.1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之一第10-12页
        1.1.2 城市的高速发展影响着河流的演化第12-13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1.2.1 城市空间形态第13页
        1.2.2 河流变迁第13-14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2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3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第18-19页
        1.5.4 研究的创新点第18页
        1.5.5 研究的不足第18-19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9-34页
    2.1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第19-25页
        2.1.1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第19页
        2.1.2 城市空间形态的构成要素第19-21页
        2.1.3 国外关于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研究第21-23页
        2.1.4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理论的研究及实践第23-25页
    2.2 河流变迁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第25-33页
        2.2.1 河流变迁的特征分类第25-27页
        2.2.2 河流变迁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第27-29页
        2.2.3 城市空间发展对河流变迁的影响第29-33页
        2.2.4 河流变迁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相关研究动态第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河流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第34-55页
    3.1 天津河流水系概况与变迁历程第34-41页
        3.1.1 天津市河流水系概况第34-36页
        3.1.2 天津河流变迁历程第36-41页
    3.2 城区河流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第41-49页
        3.2.1 基于海河变迁的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第41-46页
        3.2.2 海河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解析第46-49页
    3.3 市域河流变迁对天津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第49-54页
        3.3.1 城市水源保护第50-51页
        3.3.2 蓄滞洪区限制第51-53页
        3.3.3 河湖湿地区域的生态控制第53-54页
    3.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对河流的影响第55-72页
    4.1 天津城市发展不同阶段河流的功能转变第55-57页
        4.1.1 水源功能为主导:天津城市的建立之本第55-56页
        4.1.2 运输功能为主导:商贸港口城市的发展之道第56页
        4.1.3 调节水量、防灾功能为主导:工业城市的安全巩固之基第56页
        4.1.4 景观、生态功能为主导:国际化都市的生态之路第56-57页
    4.2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中河流水系的形态变化第57-63页
        4.2.1 天津城市发展中对河流形态自然演进的干扰因素研究第57-59页
        4.2.2 河道形态特征变化及原因分析第59-61页
        4.2.3 水系网络格局变化及原因分析第61-63页
    4.3 天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对河流水文情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第63-71页
        4.3.1 城市空间发展对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第63-66页
        4.3.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河流廊道生态响应第66-71页
    4.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基于河流生态的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研究第72-80页
    5.1 河流生态的内涵第72-73页
    5.2 天津河流生态与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问题概述第73-74页
        5.2.1 河流水域的生态现状与城市发展和空间结构模式第73-74页
        5.2.2 河流廊道的生态现状与滨河空间利用第74页
        5.2.3 生态网络体系下的河流生态与城市生态格局第74页
    5.3 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建议及其实施保障第74-79页
        5.3.1 遵循河流水文生态,实行“低影响开发”的城市建设模式第75-76页
        5.3.2 优化滨河空间利用形式,重塑河流生态廊道网络第76-77页
        5.3.3 融合河流生态,构建完善的城市生态格局第77-78页
        5.3.4 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六章 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城市指导的产业新城配套服务设施规划策略
下一篇:抗盐体系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