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6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结构优化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14页 |
1.3 结构优化技术在铁道车辆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标准动车组中间车体简介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6-24页 |
2.1 标准动车组简介 | 第16-18页 |
2.1.1 车体结构主要技术参数 | 第16-17页 |
2.1.2 中间车体M02车体设计质量 | 第17-18页 |
2.1.3 车体结构材料属性 | 第18页 |
2.2 车体有限元模型 | 第18-21页 |
2.2.1 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 第18-19页 |
2.2.2 车体模型的简化 | 第19-20页 |
2.2.3 连接方式的简化 | 第20页 |
2.2.4 附件质量的模拟 | 第20-21页 |
2.3 单元的选择 | 第21页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车体结构综合性能分析 | 第24-44页 |
3.1 约束条件 | 第24页 |
3.2 车体载荷确定 | 第24-25页 |
3.3 车体计算工况 | 第25页 |
3.4 车体结构强度和刚度评定标淮 | 第25-26页 |
3.4.1 车体静强度的评定标准 | 第25-26页 |
3.4.2 车体刚度的评定标准 | 第26页 |
3.5 车体工况有限元计算及分析 | 第26-37页 |
3.5.1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车钩水平1000kN拉伸载荷 | 第26-27页 |
3.5.2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车钩水平1500kN压缩载荷 | 第27-28页 |
3.5.3 定员状态下,二位端车钩水平1000kN拉伸载荷 | 第28-29页 |
3.5.4 定员状态下,二位端车钩水平1500kN压缩载荷 | 第29-30页 |
3.5.5 整备状态下,一位端上边梁高度300kN压缩载荷 | 第30页 |
3.5.6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上边梁高度300kN压缩载荷 | 第30-31页 |
3.5.7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车窗处水平300kN压缩载荷 | 第31-32页 |
3.5.8 整备状态下,二位端地板上方150mm高度处400kN压缩载荷 | 第32-33页 |
3.5.9 最大垂向载荷 | 第33-34页 |
3.5.10 吊车工况 | 第34-35页 |
3.5.11 抬车工况(二位端抬起) | 第35-36页 |
3.5.12 空车状态下,一位端40kN ·m的扭转载荷 | 第36-37页 |
3.6 车体刚度的校核 | 第37-38页 |
3.6.1 车体弯曲刚度的校核 | 第37-38页 |
3.6.2 车体扭转刚度的校核 | 第38页 |
3.7 车体的模态分析 | 第38-41页 |
3.7.1 模态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9-40页 |
3.7.2 模态评定标准 | 第40页 |
3.7.3 空车状态模态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4 基于大部件的车体轻量化研究 | 第44-70页 |
4.1 优化中的近似模型技术 | 第44-45页 |
4.2 优化软件 | 第45页 |
4.3 中间车体的优化方案 | 第45-46页 |
4.4 基于近似模型的试验设计 | 第46-55页 |
4.4.1 选取优化设计变量 | 第47-49页 |
4.4.2 确定试验因子及输出响应 | 第49-50页 |
4.4.3 试验设计方法及试验执行 | 第50-53页 |
4.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5 建立近似模型 | 第55-60页 |
4.5.1 近似模型方法简介 | 第55-57页 |
4.5.2 近似模型方案对比及误差分析 | 第57-60页 |
4.6 基于车顶的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 | 第60-65页 |
4.6.1 优化策略 | 第60-61页 |
4.6.2 优化算法 | 第61-62页 |
4.6.3 车体单目标优化设计方案 | 第62-63页 |
4.6.4 车体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案 | 第63-64页 |
4.6.5 车体轻量化结果 | 第64-65页 |
4.7 优化结果验证分析 | 第65-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5 基于改进近似模型的优化设计 | 第70-80页 |
5.1 径向基函数基本原理 | 第70-71页 |
5.2 改进的径向基函数模型 | 第71-73页 |
5.2.1 径向基函数插值 | 第71-72页 |
5.2.2 基于单位分解法的径向基函数 | 第72页 |
5.2.3 矩阵求解 | 第72-73页 |
5.3 改进后近似模型验证 | 第73-74页 |
5.4 基于改进近似模型的优化结果 | 第74-76页 |
5.4.1 优化算法及参数配置 | 第74-75页 |
5.4.2 单目标优化结果 | 第75-76页 |
5.5 优化结果仿真验证 | 第76-7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6 总结和展望 | 第80-8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作者简历 | 第84-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