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 双桥转向重型汽车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轮胎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18-19页 |
1.4 转向、悬架系统结构参数对汽车摆振影响研究 | 第19-20页 |
1.5 干摩擦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 第20页 |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本文所用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及模型 | 第22-34页 |
2.1 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 第22-26页 |
2.1.1 相平面、相轨迹与奇点 | 第22-23页 |
2.1.2 自激振动与极限环 | 第23-24页 |
2.1.3 Hopf分岔以及分岔代数判据 | 第24-26页 |
2.2 非线性理论模型 | 第26-33页 |
2.2.1 常用干摩擦模型及动力学特性 | 第26-30页 |
2.2.2 轮胎模型 | 第30-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双前桥转向系统多极限环摆振研究 | 第34-57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双前桥转向系统摆振动力学模型 | 第34-42页 |
3.2.1 力学模型 | 第34-36页 |
3.2.2 摆振系统运动方程 | 第36-39页 |
3.2.3 轮胎模型的选取 | 第39-41页 |
3.2.4 干摩擦模型的选取 | 第41-42页 |
3.3 摆振系统Hopf分岔分析 | 第42-44页 |
3.4 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 | 第44-55页 |
3.4.1 数值计算 | 第44-47页 |
3.4.2 路面附着系数对摆振特性的影响 | 第47-55页 |
3.5 结论 | 第55-57页 |
第四章 转向系统刚度以及阻尼对摆振特性影响和控制研究 | 第57-76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转向系刚度、阻尼对多极限环摆振特性的影响 | 第57-64页 |
4.2.1 转向纵拉杆刚度、阻尼对摆振特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4.2.2 转向过渡拉杆刚度、阻尼对摆振特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3 转向横拉杆刚度、阻尼对摆振特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4.3 抑制多极限环摆振的刚度以及阻尼控制研究 | 第64-75页 |
4.3.1 后纵拉杆刚度控制 | 第64-69页 |
4.3.2 转向横拉杆阻尼控制 | 第69-75页 |
4.4 结论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重型汽车整车多极限环摆振研究与控制 | 第76-90页 |
5.1 引言 | 第76页 |
5.2 整车摆振动力学模型 | 第76-80页 |
5.2.1 力学模型 | 第76-77页 |
5.2.2 摆振系统运动方程 | 第77-80页 |
5.3 数值计算与仿真分析 | 第80-84页 |
5.4 整车多极限环摆振控制 | 第84-88页 |
5.4.1 刚度和阻尼对整车多极限环摆振的影响 | 第84-86页 |
5.4.2 刚度和阻尼对整车多极限环摆振的控制 | 第86-88页 |
5.5 结论 | 第88-9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0-9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90-91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