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大环内酯类耐药性对猪链球菌适应性的影响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缩略词表第13-14页
引言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8页
    1 猪链球菌耐药现状第16-17页
        1.1 猪链球菌简介第16页
        1.2 猪链球菌耐药现状第16-17页
    2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第17-19页
        2.1 大环内酯类药物简介第18页
        2.2 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第18-19页
    3 针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第19-22页
        3.1 药物作用靶位突变第19-20页
            3.1.1 23S rRNA的位点突变第19-20页
            3.1.2 核糖体蛋白的变异第20页
        3.2 产生甲基化酶修饰药物作用靶位第20-21页
        3.3 主动外排系统引起的耐药第21页
        3.4 灭活酶引起的耐药第21-22页
    4 细菌耐药性与适应性研究进展第22-29页
        4.1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及消除第22-24页
            4.1.1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过程第22页
            4.1.2 细菌耐药性的消除方式第22-24页
        4.2 适应性代价及代偿性进化第24-29页
            4.2.1 适应性代价产生原因第24-25页
            4.2.2 适应性代价的测定方法第25-26页
            4.2.3 适应性代价的影响因素第26-27页
            4.2.4 适应性代价的代偿方式第27-29页
    参考文献第29-38页
第二章 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mefA/msrD的适应性代价研究第38-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50页
        1.1 材料第39-41页
            1.1.1 菌株第39-40页
            1.1.2 培养基及其配制第40页
            1.1.3 药物及储备液配制第40页
            1.1.4 生化试剂及试剂盒第40页
            1.1.5 主要仪器设备第40-41页
        1.2 方法第41-50页
            1.2.1 大环内酯类耐药相关基因mefA -msrD的检测第41页
            1.2.2 药敏试验第41-42页
            1.2.3 临床分离耐药菌体外适应性分析第42-44页
            1.2.4 评价耐药基因mefA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第44-47页
            1.2.5 msr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和鉴定第47-50页
    2 结果第50-60页
        2.1 耐药基因mefA-msrD的检验第50页
        2.2 受试猪链球菌对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第50页
        2.3 临床分离携带耐药菌体外适应性分析第50-55页
            2.3.1 各试验菌株生长曲线的拟合第50-52页
            2.3.2 各试验菌株各生长动力学参数计算第52-53页
            2.3.3 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与相关敏感菌株体外竞争试验第53-54页
            2.3.4 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与相关敏感菌株中Nisin基因检测第54-55页
        2.4 评价耐药基因mefA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第55-58页
            2.4.1 重组质粒pMD19-T::mefA构建结果第55页
            2.4.2 携带不同重组质粒DH5α的最小抑菌浓度第55-56页
            2.4.3 各试验菌株生长曲线的拟合第56-57页
            2.4.4 耐药菌株与相关敏感菌株体外竞争试验第57-58页
        2.5 msr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和鉴定第58-60页
            2.5.1 msrD基因上下游序列扩增结果第58页
            2.5.2 融合PCR扩增msrDL-msrDR基因结果第58页
            2.5.3 重组质粒pMD19-T:: msrDL::msrDR构建结果第58-59页
            2.5.4 重组质粒pSET4s::msrDL::msrDR构建结果第59-60页
    3 讨论第60-62页
        3.1 猪链球菌中mefA-msrD的检测第60页
        3.2 临床分离携带mefA-msrD耐药菌株的体外适应性第60-61页
        3.3 评价耐药基因mefA-msrD对宿主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第三章 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的适应性代价研究第66-8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73页
        1.1 材料第67-68页
            1.1.1 菌株及质粒第67-68页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8页
        1.2 方法第68-73页
            1.2.1 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ermB的检测第68-69页
            1.2.2 药敏试验第69页
            1.2.3 临床分离耐药菌体外适应性分析第69-70页
            1.2.4 评价耐药基因ermB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第70-73页
    2 结果第73-80页
        2.1 耐药基因ermB的检验第73页
        2.2 受试猪链球菌对常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敏感性第73页
        2.3 临床分离耐药菌体外适应性分析第73-77页
            2.3.1 各试验菌株生长曲线的拟合第73-75页
            2.3.2 各试验菌株各生长动力学参数计算第75-76页
            2.3.3 临床分离耐药菌株与相关敏感菌株体外竞争试验第76-77页
        2.4 评价耐药基因ermB对大肠杆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第77-80页
            2.4.1 重组质粒pMD19-T::ermB构建结果第77页
            2.4.2 携带不同重组质粒DH5α的最小抑菌浓度第77-78页
            2.4.3 各试验菌株生长曲线的拟合第78-79页
            2.2.4 耐药菌株与相关敏感菌株体外竞争试验第79-80页
    3 讨论第80-82页
        3.1 猪链球菌中ermB的检测第80页
        3.2 初步评价临床分离携带ermB耐药菌株体外适应性第80-81页
        3.3 评价耐药基因ermB对宿主菌耐药性及适应性的影响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第四章 23S rRNA突变对猪链球菌适应性的影响第84-11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5-90页
        1.1 材料第85-86页
            1.1.1 菌株第85页
            1.1.2 实验动物第85页
            1.1.3 培养基及其配制第85页
            1.1.4 药物及储备液配制第85-86页
            1.1.5 生化试剂及试剂盒第86页
            1.1.6 主要仪器设备第86页
        1.2 方法第86-90页
            1.2.1 体外诱导耐药试验第86页
            1.2.2 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第86-87页
            1.2.3 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及相关突变位点分析第87-88页
            1.2.4 大环内酯类药物诱导耐药菌体外适应性分析第88-89页
            1.2.5 大环内酯类药物诱导耐药菌体内适应性分析第89-90页
            1.2.6 数据统计及分析第90页
    2 结果第90-107页
        2.1 大环内酯类药物体外诱导耐药菌的表型和基因突变类型第90-92页
        2.2 诱导耐药菌体外适应性分析第92-101页
            2.2.1 各试验菌株生长曲线的拟合第92-95页
            2.2.2 各试验菌株各生长动力学参数计算第95-98页
            2.2.3 诱导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体外竞争试验第98-101页
        2.3 诱导耐药菌体内适应性分析第101-107页
    3 讨论第107-109页
        3.1 人工诱导大环内酯类耐药猪链球菌突变形式第107页
        3.2 大环内酯类耐药突变对宿主猪链球菌适应性的影响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2页
全文结论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多糖对猪组织和IPEC-J2细胞P-糖蛋白表达及其对恩诺沙星药动学的影响
下一篇:湖泊取出物藻-草-泥基质化及其肥效和安全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