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磷效率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及GmG3PT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3-4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1页
        1 植物磷高效研究进展第16-25页
            1.1 植物在低磷胁迫的下的生理生化反应第16-19页
            1.2 低磷胁迫下植物代谢途径的变化第19-20页
            1.3 植物应对低磷胁迫分子机制研究第20-23页
            1.4 植物对磷信号的感应和传递第23-25页
        2 磷高效大豆传统育种第25-28页
            2.1 磷效率的定义第25-26页
            2.2 大豆磷效率相关的筛选指标第26-27页
            2.3 大豆磷高效基因型传统选育第27-28页
        3 大豆磷效率遗传统计学研究第28-36页
            3.1 连锁分析第28-30页
            3.2 关联分析第30-32页
            3.3 大豆的LD水平第32-33页
            3.4 关联分析的应用方法第33-34页
            3.5 关联分析在大豆低磷胁迫及其它研究的应用第34-35页
            3.6 关联分析在植物中应用展望第35-36页
        4 大豆磷效率分子遗传学研究第36-38页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8-41页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一)第41-85页
    第二章 大豆苗期磷效率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第43-6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4-45页
            1.1 试验材料第44页
            1.2 田间试验设计第44页
            1.3 性状调查及测量第44页
            1.4 数据分析第44-45页
            1.5 关联分析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8页
            2.1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第45-48页
            2.2 表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第48页
            2.3 关联分析第48-53页
            2.4 苗期磷效率相关优异变异效应检测及新型磷高效大豆杂交组合预测第53-55页
            2.5 根据苗期磷效率相关优异等位变异预测新的磷高效杂交组合第55-56页
            2.6 参与磷代谢相关的基因第56-58页
        3 讨论第58-63页
            3.1 苗期大豆磷效率相关性状表型分析第58页
            3.2 条件关联分析在耐低磷胁迫中的作用第58-59页
            3.3 SNPs簇的应用价值第59页
            3.4 苗期大豆耐低磷胁迫相关QTL结果与前人研究比较第59-61页
            3.5 优异等位变异分析及优异磷高效组合预测第61-63页
    第三章 缺磷胁迫对大豆大豆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第63-8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页
            1.1 试验材料第64页
            1.2 田间试验设计第64页
            1.3 性状调查及测量第64页
            1.4 数据分析第64页
            1.5 关联分析第64页
        2 结果第64-79页
            2.1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表型分析第64-66页
            2.2 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66页
            2.3 产量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第66-74页
            2.4 等位基因的效应及预测新的磷高效杂交组合第74-77页
            2.5 预测候选基因第77-79页
        3 讨论第79-85页
            3.1 表型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79页
            3.2 相对单株产量(磷效率系数)与大豆磷高效相关第79-80页
            3.3 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比较第80-81页
            3.4 两个不同生育期对SNPs的影响第81-82页
            3.5 苗期及成熟时期磷效率相关候选基因的预测第82页
            3.6 大豆磷效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82-85页
第三部分 研究报告(二)第85-119页
    第四章 GmG3PT1基因的表达特征与功能分析第87-10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8-92页
            1.1 试验材料第88页
            1.2 序列分析网站与软件及系统发生树构建第88页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88-89页
            1.4 引物合成及测序第89-90页
            1.5 植物基因组DNA与总RNA提取、纯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第90页
            1.6 克隆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第90页
            1.7 转基因拟南芥的获得及阳性苗的鉴定第90-91页
            1.8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分析第91-9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2-105页
            2.1 GmG3PT家族成员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92-97页
            2.2 G3PT1基因的表达模式第97-99页
            2.3 GmG3PT1基因在拟南芥过表达第99-100页
            2.4 转基因植株的功能分析第100-104页
            2.5 GmG3PT1基因过表达改变有机磷代谢途径中基因的表达第104-105页
        3 讨论第105-109页
            3.1 GmG3PT家族基因的特点第105-106页
            3.2 GmG3PT家族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缺磷响应和光响应作用元件第106-107页
            3.3 GmG3PT1基因过表达改变拟南芥的侧根生长发育第107页
            3.4 GmG3PT1基因过表达可能提高低磷胁迫下植株体内磷活化效率第107-109页
    第五章 GmG3PT1基因的eQTL分析第109-11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9-111页
            1.1 试验材料第109页
            1.2 试验设计第109-110页
            1.3 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第110页
            1.4 植株地上干重,有效磷含量的测定第110页
            1.5 统计分析与eQTL定位方法第110-11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1-115页
            2.1 表型数据的分析第111-112页
            2.2 GmG3PT1基因表达量与大豆植株有效磷和地上部干重的相关性第112-113页
            2.3 GmG3PT1基因的eQTL分析第113-114页
            2.4 水培大豆根系有效磷浓度及地上干重的关联分析第114-115页
        3 讨论第115-119页
            3.1 GmG3PT1基因的表达水平由顺式eQTL和反式eQTL共同调控第115-116页
            3.2 GmG3PT1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调节大豆植株的地上生物量第116-119页
全文结论第119-121页
本研究创新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39页
附录第139-147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待发表论文第147-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关联分析与连锁分析
下一篇: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