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7页
        1.2.1 稻作方式对稻麦生产的影响第16-22页
        1.2.2 稻作方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22-24页
        1.2.3 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的影响第24-26页
        1.2.4 秸秆还田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26-27页
    1.3 存在问题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3.1 存在问题第27页
        1.3.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7-28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4.2 技术路线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43页
第二章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生物学产量与籽粒产量的影响第43-5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44页
        2.1.2 试验材料及处理第44-45页
        2.1.3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45-46页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46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46-51页
        2.2.1 水稻生物学产量及籽粒产量第46-48页
        2.2.2 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第48-49页
        2.2.3 大麦生物学产量及籽粒产量第49-50页
        2.2.4 大麦物质积累与转运第50-51页
    2.3 讨论第51-52页
    2.4 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三章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茎秆性状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第55-7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6-57页
        3.1.1 试验材料第56页
        3.1.2 试验处理第56页
        3.1.3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56-57页
        3.1.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5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3.2.1 植株形态学特性第57-59页
        3.2.2 茎秆力学特性第59-60页
        3.2.3 稻米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第60-61页
        3.2.4 稻米蒸煮品质与营养品质第61-63页
    3.3 讨论第63-65页
    3.4 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第四章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氮素吸收与转运的影响第71-8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71-72页
        4.1.1 试验材料第71-72页
        4.1.2 试验处理第72页
        4.1.3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7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2-83页
        4.2.1 水稻植株吸氮量与氮素利用率第72-76页
        4.2.2 水稻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第76-78页
        4.2.3 大麦植株吸氮量与氮素利用率第78-81页
        4.2.4 大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第81-83页
    4.3 讨论第83-84页
    4.4 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五章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87-10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8-90页
        5.1.1 试验材料第88页
        5.1.2 试验处理第88页
        5.1.3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88-9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90-97页
        5.2.1 稻田CH_4排放特征第90-94页
        5.2.2 稻田N_2O排放特征第94-96页
        5.2.3 稻田温室效应(GWP)及排放强度(GHGI)第96-97页
    5.3 讨论第97-99页
    5.4 小结第99-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第六章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后季麦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第105-11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05-106页
        6.1.1 试验材料第105页
        6.1.2 试验处理第105页
        6.1.3 取样及测定方法第105-106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06-110页
        6.2.1 麦田CH_4排放特征第106-108页
        6.2.2 麦田N_2O排放特征第108-109页
        6.2.3 麦田温室效应(GWP)及排放强度(GHGI)第109-110页
    6.3 讨论第110-111页
    6.4 小结第111-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第七章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影响的综合评价与验证第117-133页
    7.1 材料与方法第118-120页
        7.1.1 试验材料与处理第118-119页
        7.1.2 试验方法第119-120页
    7.2 筛选结果与分析第120-128页
        7.2.1 稻麦周年生产力第120-121页
        7.2.2 稻麦周年排放总量(GWP)及排放强度(GHGI)第121-122页
        7.2.3 稻田生态系统生命周期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第122-125页
        7.2.4 稻田生态系统周年生产碳成本第125-128页
    7.3 验证结果与分析第128-129页
        7.3.1 稻麦轮作区验证结果第128页
        7.3.2 单季稻区验证结果第128-129页
    7.4 讨论第129-130页
    7.5 小结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3页
第八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33-145页
    8.1 全文讨论第133-138页
        8.1.1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物质积累、转运与水稻抗倒伏性状的影响第133-135页
        8.1.2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氮肥利用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第135-136页
        8.1.3 稻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麦生产碳成本的影响第136-138页
    8.2 结论第138-139页
    8.3 创新点第139页
    8.4 展望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磷效率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及GmG3PT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性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差异研究